故事內容
一群學生因為學校教育過於死板,打算逃學,於下每人存夠六便士,約好早上十點鐘在運河橋碰頭。他們付錢搭渡船過利菲河,買一些餅乾吃吃喝喝。下午回家時,在路邊看到一位老人,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拿著拐杖。他告訴這些學生“人一生最快樂的時光,無疑是童年的學校生活,他願不惜一切代價換回青春時光。”他又問“有沒有讀過湯姆斯‧莫爾(ThomasMoore,1779-1852)的詩,史考特爵士和林登勳爵(LordLytton,1803-1873)的作品。”老人又問他們誰的女朋友比較多,馬赫尼說自己有三個,第一人稱“我”這位主角則沒有。馬赫尼不客氣地問老人,“你自己有幾個?“那人依舊帶著微笑說,”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時就有一堆愛人了。“老人開始聊起了女孩,說她們全是可愛的。男主角聽得不耐煩,突然站了起來,假裝整理鞋帶,並向他告辭。這時他故作鎮定,其實是心跳加快,害怕被他抓住腳踝。
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偶遇》來源於喬伊斯少年時期的一次真實經歷。喬伊斯將這次冒險經歷再現於這篇小說中。小說描寫了渴望逃離學校枯燥生活的“我”和同學一起逃學,想經歷某種奇遇,作一次短程旅行。“我”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使得“我”經常有一種勝人一籌的感覺,但同時,“我”所有的知識和認識都來自書本,由此帶來的無形的優越感在面對現實時就會變得支離破碎,這也促使“我”迫切地想逃離。最後“我”決定採取行動,目的地是“鴿子房”。實際上,在“我”心中,這是一個代表純潔和美好的地方。在這次冒險的計畫、出行和最終失敗的。
作品賞析
喬伊斯有洞悉人物靈魂的能力,他對人物的精準把握幾乎無處不在,而且總是能夠細膩的將這些人物畫出來。這裡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喬·迪倫。他在一開篇出場,僅在開始的幾段出現,隨後再也沒被提及,然而,在整個故事中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這次冒險以及由此引起“偶遇”的前提。喬·迪倫讓孩子們了解荒蠻的美國西部,帶領孩子們玩激烈的印第安對陣遊戲,並且總是能夠跳起勝利的舞蹈,他是一種“野氣”的存在,他的行為和性格對夥伴們包括敘述者“我”在內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喬伊斯寥寥幾筆就出神入化地刻畫出了一個孩子王的形象。“我”對這個人物是仰慕的,仰慕他的勇敢、他的影響力。但實際上,喬·迪倫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他處於壓抑和閉塞的環境中,學校里氣氛沉悶,教會的壓制無所不在,他的淘氣和狂野是對這種壓制的本能反抗。而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他是屈服和服從於這種壓制的。他並不嚮往真正的冒險,絕對不會把這種“冒險”付諸實施,在現實中他反而是一個稱職的教堂跑腿,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教士。故事中的“我”顯然無法看到這一點,只是理想化地將喬·迪倫看作這個充滿壓抑的社會的拯救者,一個勇士,因為小夥伴們都崇拜他。“我”其實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物,我熱愛讀書,渴望自由,渴望勇敢,比如做好冒險計畫後,“我”一晚都沒睡好,第二天一早又是第一個到達約定地點,而其實“我”的內心是害怕的。“我”想用真正的冒險來證明自己的勇敢,證明自己其實是優於喬·迪倫的。喬·迪倫雖然在故事的第三段之後就看似銷聲匿跡了,其實卻是在無形中一直照應著我所有的行動和表現。喬·迪倫是一個鋪墊,是一個伏筆,是一個推動,對於整個冒險,他沒有直接參與,但絕對不可或缺。
有了之前的鋪墊,冒險已顯得勢在必行。在衝突中,“我”打算和利奧·迪倫及馬赫尼一起去冒險。“我們”攢好了錢,找好了應付學校的藉口,計畫好了出行的路線,完成了計畫的第一步。“我”對此顯得異常興奮,但第二天,冒險的當天,利奧·迪倫卻沒有按約定出現,這似乎已經預示了這次冒險的失敗。“我們”的目的地是鴿子房。冒險開始了,“我們”經過了廠房、運河,坐了船,進了港口,似乎很順利,可因為“我們”太累了,時間又太晚了,無法繼續前往鴿子房,於是只好終止冒險。冒險似乎失敗了,但是所謂冒險,本來就應該包括許多未知因素,事事不出預料,就不是冒險了。“我們”從冒險途中折回,這是這次冒險的終結,同時又是偶遇和由偶遇帶來的又一次冒險的開始。“我們”遇到了一個奇怪的老頭。他一開始表現得很開通,吸引了不願被傳統和規矩束縛著,同時因為冒險沒完成有些失落的“我”。但是後來,他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古板、刻薄、殘酷,甚至有些變態地打擊青年人的感情,並且興奮地講了很多對付青年的狠毒手段。這個奇怪的老頭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當時都柏林的宗教。這個老頭的所作所為就是一方面誘使人們作惡,另一方面又做好準備對此進行嚴厲打擊。喬伊斯無畏地對當時宗教人士這種表面正派、暗地裡卻陰暗的、有些變態的心理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在“我”和老頭的較量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可鄙之處。之前“我”覺得自己和馬赫尼不是一類人,“我”愛讀書、有知識、有思想,而馬赫尼只是一個貪玩的、不會思考的孩子。“我”認為自己優於馬赫尼。可當“我”懼怕地逃離,叫著“墨菲”奔向他時,“我”發現了自己的虛偽和自以為是,發現了馬赫尼的單純、野性和直率有多么珍貴。“我”所認為失敗和終止的冒險實際上在這裡得到了完成。現實使“我”構建的“夢幻”轟然倒塌,也許“我”會是另一個“喬·迪倫”,也許還會有更多的“喬·迪倫”融入這個他們憎恨、反抗、渴望逃離,卻最終屈服、麻木生存的社會。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JamesJoyce,1882-1941),愛爾蘭詩人、作家。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芬尼根的守靈夜》和《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三部作品均入選蘭登書屋評選的“20世紀一百本優秀英文小說”。喬伊斯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歐洲各地,靠教授英語和寫作餬口,晚年飽受眼疾之痛,幾近失明。但他一生堅持文學創作,終成一代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