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偶感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①,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②。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①遠行人、茲人:指毛澤東。當時楊開慧留在長沙堅持地下鬥爭,而毛澤東正在井岡山開展武裝鬥爭。
②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楚辭·九辯》:“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創作背景
從1927年到1930年,整整三年間,楊開慧孤身帶著孩子,在長沙板倉一帶堅持地下工作。當時鬥爭條件相當險惡,到處是白色恐怖,楊開慧在虎穴狼窩之中,鎮定自若,機智勇敢地開展工作。在這期間,她時時思念遠方親人毛澤東,這首《偶感》就是這時期的作品。 這是一篇感情深摯、思致委婉的詩歌。作者自題為“偶感”,意味著她在工作鬥爭的空隙,或見景觸情,或睹物思情,強壓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不由地泛起,引發了一連串的感想,形成了這篇《偶感》。
作品鑑賞
詩是從敘事開始的,“天陰起朔風,濃寒人肌骨。”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天氣陰沉沉的,忽然颳起了西北風,一股濃濃的寒意侵人肌骨。看似平凡的開頭,目的是為了引出下文。“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在這寒冷的天氣里,一下子想起了遠在他鄉的親人,不由地心潮起伏,難以遏止的相思之情一下子湧上心房,久久難以平靜。“平波突起伏”非常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心境。後面四句,急連兩個問號,是她的思念內容。“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原來腳上的疾病是不是痊癒了?隆冬來臨了,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晚上一個人獨眠,沒有人關心,是不是也感到悽苦?從這四句話里,透露出作者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把一個妻子對丈夫的關愛、擔憂之心具體地刻畫了出來。尤其是一個“亦”字,用得尤為傳情,不說自己“悽苦”,而問對方是否“悽苦”,加上這個“亦”,反而更突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這兩句又是敘事,現在鬥爭環境這么險惡,“我們”的相思之情根本不可能通過書信來傳達,“你”的近況也無處可問,“我”的衷腸無處可訴,在這種無處可問、無處可訴的情況下,“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我”真恨自己沒有長一對翅膀,不能飛去看看愛人。當然這只是作者美好的願望,實際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後兩句又回到現實中來。“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遠方的愛人見不了面,“我”這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平靜。
革命者也是凡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慾,而作者在這首詩里向讀者展示的就是她那美好的愛情。她在詩中直抒胸臆,毫不掩飾她心中的感情,毫不掩飾她對親人的思念。全詩採用白描手法,語言平淡樸實,字字猶如家常話,又句句從肺腑出,於平淡中寄託作者深厚的感情。並且全詩描寫工細,於細微處見真情,表現出只有妻子才有的那一份細緻和體貼。楊開慧是一個妻子,同時也是一位堅強的革命者,她工作在白區,戰鬥在虎穴狼窩中,當時同志們都勸她,到蘇區找毛澤東。儘管她思念親人、想念親人,但為了工作,她把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她謝絕了同志們的好意,堅定地說:越是困難時刻,越要遵循黨的指示,堅定沉著,堅持鬥爭。敵人的瘋狂是暫時的,革命一定會勝利。正因為如此,她在詩中展現的那一份感情才顯得愈加美好、愈加珍貴。
作者簡介
楊開慧(1901-1930),湖南長沙人。毛澤東的夫人。早年追求革命真理,反對封建禮教,在長沙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23年至1927年隨毛澤東在上海、韶山、武漢等地開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婦女運動。大革命失敗後,黨派她在長沙板倉一帶堅持地下活動,1930年10月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同年11月在長沙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