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性
正文
美學和藝術理論術語。源於俄文。俄文“условность”和動詞“условцться”(談妥、約定)屬同一詞源,接近於中文“約定俗成”的詞義,通譯“假定性”,也曾有“有條件性”和“程式性”等譯法。在戲劇藝術中,則指戲劇藝術形象與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態不相符的審美原理,即藝術家根據認識原則與審美原則對生活的自然形態所作的程度不同的變形和改造。藝術形象決不是生活自然形態的機械複製,藝術並不要求把它的作品當作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假定性乃是所有藝術固有的本性。在戲劇藝術中假定性的表現範圍十分廣泛。首先,人們普遍承認舞台空間處理與時間的假定性,如中國戲曲藝術就是藉助演員的虛擬動作和說明性台詞,暗示空間和時間變化的,戲曲藝術家在這方面已經與觀眾建立一種約定,並憑藉它獲得極大的時空自由。在話劇藝術中,無論是各種構成性的布景,還是鏡框式舞台的寫實性布景,都是假定性的。話劇藝術家也可以通過舞台節奏的處理對自然時間進行調整、壓縮和延展。藝術家還可以藉助某種特殊的處理方式,利用觀眾對時間流逝的錯覺,擴大壓縮與延展的幅度。使一齣戲的3個小時左右的演出時間,可以表現幾天、幾十天、乃至幾十年的劇情時間跨度。在這種情況下,以幕(場)間歇和燈光效果等技術手段所暗示的劇情時間的流逝和地點的變遷,則具有很大程度的假定性。
戲劇情境的構成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特別是W.莎士比亞的某些劇作和當代劇作家F.迪倫馬特的怪誕現實主義劇作,以及某些現代派的劇作,其戲劇情境還往往包含著怪誕的成分,如鬼魂現身說法(《哈姆雷特》)、女巫預示未來(《麥克白》)等等。由這些極度誇張以及怪誕的成分構成的戲劇情境,具有鮮明的假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戲劇藝術的某些表現手段和表現方式,也具有假定性。中國戲曲藝術中的虛擬動作是假定性的,話劇中的“獨白”、“旁白”也是假定性的。當代戲劇中大量運用的內心獨白、幻象和夢境以及各種意識活動的具象化,則具有更大程度的假定性。
戲劇假定性的表現手段是難以窮盡的。為了拓展話劇舞台表現生活的藝術可能性,藝術家們不斷地在探索假定性新的表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