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ethics)簡介
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 、習慣 、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 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係、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宇宙倫理學》(專著,張雲飛著)認為,倫理學應該將視野放寬,不但擴大實踐領域,同時也承認除了地球人類以外還有其它倫理主體,例如其它高級動物,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高級智慧生命等等,甚至,宇宙萬物都是倫理主體,主客體關係是相對而言的。未來的倫理學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朝宇宙倫理學的方向發展,以求把人類倫理建立在更為普遍、更為深刻的基礎上,以滿足人類日益發展的實踐需要,以擴大倫理學的研究領域。
宇宙倫理學也就是“把視野放到整個宇宙”的倫理學,是倫理學原理與套用倫理學的統一體,是關於宇宙萬物的普遍倫理和具體倫理的學問,是一個開放的無止境的體系,需要人類的共同努力以創建、發展和更新。 但是,人們對“宇宙倫理學”還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最早的大概可以追溯到前蘇聯偉大宇航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宇宙倫理學”,其基本觀點是:人類應該創造超出地球之外的生存條件,同時,免除宇宙里的一切生靈的痛苦,是“絕對命令”。 這一“絕對命令”在《宇宙倫理學》所創立的體系中,屬於”宇宙增樂”的要求,而“宇宙增樂”又是“普利萬物”的要求,“普利萬物”又是終極準繩“完善宇宙”的要求。
在《宇宙倫理學》中,終極準繩只是一個假設。同時,它對於“宇宙倫理學”的界定,只是從學科本身的性質和要求(把視野放到整個宇宙)來說的,並沒有絕對的準則——以上所說的準則也只是目前研究的結果,是可以而且必須更新的——當具備更新的條件的時候。所以說,這是一種徹底或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倫理學。但是,毫無疑問,齊奧爾科夫斯基是宇宙倫理學的先驅,其基本觀點與《宇宙倫理學》的觀點並沒有很大衝突,但同時也受到了諸多其它考慮的限制,後者的考慮較之前者更為徹底和全面。例如,《宇宙倫理學》雖然也提倡進行適當的星際探索,但對於“開發宇宙”的熱情卻遠不如其他宇宙倫理學學者高漲,甚至沒有提倡過“開發宇宙”這一提法,全書都是圍繞“完善宇宙”展開的。
作者簡介
何懷宏,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著作有:《良心論》.《世襲社會及其解體》、《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底線倫理》、《道德、上帝與大》、《公平的正義》;譯著有:《道德箴言錄》、《沉思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倫理學體系》(合譯)、《正義論》(合譯)、《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編)等。
書本目錄
閱讀說明 總序
人文素質在哪裡?——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一 倫理學的對象與問題
1 對待道德問題的兩種態度
2 “倫理”與“道德”概念
3 道德現象的一個實例
4 有道德、非道德和不道德
二 倫理學的性質與關聯
1 倫理學科的產生
2 倫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3 倫理學的內部劃分與外部關聯
4 道德與經濟
5 道德與法律
6 道德與宗教
三 道德判斷的根據
1 一個道德選擇的例證
2 道德判斷的劃分
3 義務論與目的論
4 利己主義
5 功利主義
6 完善論
四 道德原則的論證
1 作為道德原則的普遍性
2 尋求共識
3 現代社會倫理的基本性
4 道德原則論證的幾種可能方向
5 原則與例外
五 道德義務
1 一個反省和履行義務的範例
2 對義務的敬重心
3 基本義務的履行
六 道德情感
七 德性、幸福與善
八 正義
九 全球倫理
閱讀書目
倫理學概念簡釋
後記
內容選讀
一 倫理學的對象與問題
“倫理學是什麼?”當這個問題出現在我們心裡時,我們不妨再問一下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出現在我心裡,我為什麼會關注倫理學?這樣一種向更深層次的追問也是很接近於一種哲學反省的方式的。
一般說來,關注這一問題的動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我可能是碰到了一些使自己感到相當困擾而又緊迫的實踐問題:例如我不知道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否要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真相,或者當遇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我可以採取什麼方式應對等等。有時則是我做過了某件事情,這件事引起他人的非議,自己心裡也開始感到極度不安和焦慮。在這樣一些時候,我就可能迫切地想尋求一些或許可以幫助我理清這些問題的指導或借鑑。本章標題下所引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人物米卡所提出的“倫理學是什麼”的問題,也就是出自這樣一種實踐的焦慮。
第二,我可能是對這門學科有興趣,由於職業、學科關聯或純粹知識上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後一種單純的好奇心彌足珍貴,始終保有這樣單純的知識興趣的人是心靈永遠年輕的人,也是幸福的人,哪怕他們垂垂老矣。例如蘇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後仍然在獄中學習作詩,在學習彈奏七弦琴,在就死當日也仍然在討論哲學。古希臘的哲人,尤其是第一批哲人也都表現出一種對於世界的強烈而單純的驚異和好奇,他們被稱為“孩子”,古希臘的哲學被稱為“哲學的童年”不為無因。 世界學問博大,倫理學也是一種非常有哲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