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廬劇,合肥周邊也稱“小倒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民眾喜愛.
因地域不同,大致分為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廬江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
由於它的流行區域是在皖中古廬州一帶,1955年3月,經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
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個部分.主調長於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較複雜的戲劇感情.花腔曲調絕大部分是民歌小調,一般曲式固定,反覆演唱.傳統的廬劇唱腔沒有絲、管樂器伴奏,只有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早期廬劇的表演也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間小調,舞的是民間歌舞,舞蹈動作一般不結合劇情.演出一般沒有固定的台詞,而以臨時串詞、套詞來自編,這種狀況直到解放以後才得以改變.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演出了傳統劇目《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相關詞條
-
小倒戲
“小倒戲”,又稱“倒七戲”,就是指今天的廬劇,是安徽省地方戲即黃梅戲的主要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何時產生,說法不一。“小...
“小倒戲”的內容 “小倒戲”的輝煌歷史 “小倒戲”的發展 -
徽戲
徽州人善歌舞。明萬曆年間,當過歙縣縣令的傅岩在《歙紀》中說:“徽俗最喜搭台看戲”。
概述 起源 發展 分類 養護方法 -
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 -
喇叭戲
三百年前,眾多外來劇種湧入素有“海運之咽喉,遼左重地”之稱的海城牛莊,當地藝人取眾戲種之精髓演繹出了一種獨特的地方劇種———海城喇叭戲,並盛極一時。
簡介 歷史 劇目 唱腔 流傳 -
《七妹》
電視連續劇《七妹》是一部描述為生存而頑強拼搏的女性新傳奇,該劇由導演習辛執導,張鐸、練束梅、劉佳佳、傅藝偉等新老演技派演員出演,曲折跌宕的劇情、複雜糾結...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幕後花絮 -
平弦戲
平弦戲是主要流行於青海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青海平弦戲是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平弦發展而來,曲藝青海平弦又名...
簡介 起源 介紹 歷史沿革 藝術特點 -
《七武士》
《七武士》可算是黑澤明最出色的作品,也是最好看的作品,無論是影評家、電影人還是電影觀眾,總是將這部電影與《公民凱恩》、《教父》等經典電影相提並論。 故事...
動畫《七武士》 基本資料 演職員表 劇情梗概 獲獎情況 -
蒼溪燈戲
蒼溪燈戲又稱鼓樂神、喜樂神,是流行在川北、陝南一帶歷史悠久的傳統歌舞小戲。具備 唱、念、做等表演具備戲劇的一般要素,頗具地方特色,深受民眾歡迎。
溯源 分類 特點 演變 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