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復玲

俞復玲

俞復玲,女,漢族,1956年11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百丈街道划船社區黨委書記。 2015年10月13日,俞復玲獲得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2003年12月起,任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街道划船社區黨委書記。從事社區工作10多年來,俞復玲把全部的熱心、愛心和忠心獻給社區,贏得了黨員民眾的尊敬和信賴,被親切地稱為“貼心的社區當家人、無私的小巷總理”。

俞復玲擔任划船社區黨委書記8年來,紮根基層,真誠服務,把全部的熱心、愛心和忠心獻給社區,贏得了黨員民眾的尊敬和信賴,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貼心的社區當家人、無私的小巷總理”。在她的帶領下,划船社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範點等榮譽。

2011年7月,俞復玲同志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赴京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系列活動,並在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代表紀念建黨90周年座談會上就社區黨建工作作了交流發言。在北京期間,胡錦濤同志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她,溫家寶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為她頒發榮譽證書,習近平同志對俞復玲同志帶領黨委一班人和民眾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夯實黨組織基礎、傾心服務居民、化解矛盾等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也對划船社區以及她本人進行了專題報導。

2013年12月23俞復玲和北京韓建集團黨委書記田廣良做客人民網“談信任、說苦樂”。

2015年2月,俞復玲榮登“中國好人榜”。

主要事跡

1 . 民生賬——“划船”高手10餘年寫40本民情日記

划船社區是一個有40年房齡的老社區。划船社區沒有船,但有“三多”:困難人口多,外來人口多,老年人口多。不過,現在讓社區居民自豪的是另一個多:全國性榮譽多。划船社區現在已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社區等20多項榮譽稱號,而這些榮譽的取得,緣於社區的“划船”高手——俞復玲。

俞復玲把社區內的每一位居民都當成自己的家人,一見面就噓寒問暖,臨走了總忘不了說一句:有事來找我。為了使社區下崗人員重新就業,俞復玲成立了“為民活頁社”,根據失業人員的不同情況、不同需求,進行A、B、C、D分類管理,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為200多人找到了工作,目前社區就業率達到了99.7%。

社區有不少殘疾人,時時牽掛著俞復玲的心。軍軍患自閉症20多年,嚴重時連生活都不能自理。俞復玲領著軍軍走進了“夢工坊”,每天不忘抽時間陪他說話。終於有一天,他望著她輕輕地喊出了一聲“書記阿姨”,俞復玲欣喜萬分。軍軍母親幾次流著眼淚說:“是俞書記救了我們一家。”颱風“菲特”期間,為了抗洪救災,她6天6夜沒回家,由於勞累過度,嗓子完全啞了。因為她時常拎著一隻竹編籃子上下班,籃子裡裝的是自帶的午餐,久而久之,就獲得“便當書記”的戲稱。

10餘年來,俞復玲與社區日夜守望,與居民朝夕相處,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讓她強烈感受到一種家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讓她記滿了40餘本《民情日記》。這些承載著居民需求和心聲的《民情日記》,就如同一本本民生賬本,讓她掂量出“民生優先”的重要性。 、

2.社區賬——她讓一個老社區活躍著26個社區組織

俞復玲認為,社區大小事務,光靠社工“一頭熱”肯定不行,必須讓居民成為社區的主人。這就好比坐一條大船,只有大家齊心划槳,才能讓船開得更穩、走得更遠。

8年前的背街小巷改造,讓她第一次有了這樣的感悟。當時,政府決定投入2000餘萬元,居民紛紛奔走相告。經歷30餘年的風雨,這個老社區太需要“美容”了。但此時,俞復玲的心情並不輕鬆:“改造工程涉及2000餘戶居民,工程量這么大,實施起來談何容易?”果不其然,居民們各自都有想法:有車族巴望多增加停車位,老年人期盼多些活動場所,低層住戶要求移走遮擋陽光的樹木……這些都滿足,不實際;不滿足,又不行。
“背街小巷改造是件大好事,我們的責任是要把好事真正做好。”工程有了初步方案後,俞復玲就帶著社工逐個牆門開聽證會,聽取住戶意見、建議。那時候,聽證會每天早、中、晚各開一場,40餘幢居民樓總共開了60餘次。
1個月下來,俞復玲嗓子啞了,黑眼圈出來了,卻換來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大家形成共識,把這次改造當作“家事”。最終,改造方案一次性全票通過。原計畫持續兩年的工程,僅用不到一年就順利完工,而且沒發生一起上訪和糾紛。
這件事,給了俞復玲很大啟示:想把社區建設好,就應該儘可能讓居民參與,實現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
2014下半年,一個新名詞在社區居民中廣為知曉——小區物業自治。“吃頭口水”的是荷花家園小區。荷花家園於2004年正式交付,有住戶168戶。近年來,由於維修項目越來越多,而物業費收入相對較少,原先的小區物業公司打了退堂鼓。在遲遲找不到合適物業公司的情況下,俞復玲和荷花家園業委會成員多次商量,大膽提出:實行小區物業自治。在社區的幫助下,荷花家園業委會分成安保監督組、保潔監督組、綠化監督組、財務組和文娛宣傳組,同時廣泛動員,讓每位居民都參與到物業自治中。自打有了這個新組織,困擾小區多年的房屋漏水、停車難等問題陸續得到解決,物業費收繳率也超過97%。
在俞復玲的努力下,如今的每個星期二,社區老人們會聚在活動室,有的老人唱越劇,旁邊幾位老人有的拉越胡,有的打板鼓,興致盎然。而四周的20餘位老人一邊聽,一邊隨著節奏哼哼,陶醉其中。這是社區“相約星期二”活動,空巢、獨居老人會在這天下午相聚,進行各種文藝活動。

3. 家庭賬——“便當書記”成社區風景 心愿是做賢內助

俞復玲每天上班,手上會提只青綠的小竹籃,成了社區裡的一道小景。竹籃里,裝著她的中飯。俞復玲說:“社區工作沒準點,自帶便當可以隨時接待民眾來訪,處理各種事情,靈活方便。”於是,大家便送給俞復玲一個雅號“便當書記”。

每天清早,丈夫都會親手為她準備中飯;晚上下班回家,丈夫又為她端上熱騰騰的晚餐。這讓她在工作之餘,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家庭溫暖。
工作和家庭有衝突,該如何取捨?這是上班族們時常需要面臨的問題。夜深人靜時,俞復玲常常為此糾結。但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已經用行動作出了回答。
這些年,俞復玲幾乎是全身心撲在社區工作上。每天,她除了要完成繁雜的社區日常工作,還必須做好應對各種意外的準備。
他們早就習慣了俞復玲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態。俞復玲的手機24小時開機。一天晚上10時多,有些疲憊的她正準備上床休息,突然接到一位居民的電話:“麻煩你到荷花路門崗來一下,我有事找你。”憑經驗,俞復玲知道此類電話有時是惡作劇,但還是趕去了。到了門崗,只見對方滿臉通紅,一身酒氣。俞復玲想想不放心,就陪他聊天,直到20多分鐘後,等對方逐漸清醒,陪著他找到家人。

俞復玲的手機里,收藏著許多外孫女的照片。她的外孫女16個月大,每每看著小傢伙的萌照,她總忍不住笑出聲。由於平時工作忙,她幾乎見不到外孫女,有時實在太想念,就在晚7時多下班後,坐車到女兒家,好好抱一會外孫女,一邊抱,一邊還道歉:“寶寶啊,外婆不好,都沒時間來照顧你……”
很難想像,面對居民外向開朗、能說會道的俞復玲,在家裡卻是儘可能少說話。原來,她的喉嚨一直不好。6年前,俞復玲喉嚨突然疼得厲害,去醫院檢查,發現長了息肉,要馬上動手術。可當時臨近年底,她工作特別忙,如果手術,至少10天不能說話。俞復玲沒把這事告訴家人,而是悄悄將手術延後了一個多月。臨近春節,當家家戶戶準備過年時,她卻讓自己躺上手術台,大年初七就重新上班。直到現在,很多居民並不知道她動手術的事。
“我最開心的,是家人都很支持我。”俞復玲說,受委屈時,家人常常會給她最大的安慰。
颱風“菲特”期間,她和社區工作者連續抗災,精神和體力已到極限。而就在這時,一名女居民在社區見到俞復玲便破口大罵:“你這個全國先進怎么當的?人家說你怎么好,我看都是假的,我們家進水,你都不來看我一眼。”俞復玲一下怔住了,不禁潸然淚下。事實上,為了抗洪救災,她已經6天6夜沒回家休息了,而此時的她由於勞累過度,嗓子已經完全啞了。她看著對方,沒有吭聲。一旁的社工和志願者看不下去,站出來幫她解釋。回到家,丈夫發現了她的異常。得知原委後,平時不善言語的丈夫,主動湊過來溫柔地對她說:“你已經很不錯啦,能夠當上黨的十八大代表,這么高的榮譽,受點委屈算什麼?”
“等退休了,我想去老年大學學烹飪,每天為老公燒可口的飯菜,彌補一個妻子的義務。”在俞復玲的內心,一直深藏著這樣的心愿。
事實上,這些年來,面對各種榮譽和採訪,俞復玲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因為她明白,唯有能常駐老百姓心中的,才是最美。

主要榮譽

俞復玲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浙江省“三八”紅旗手、浙江省優秀社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德耀中華·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2015年10月13日,俞復玲獲得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榮譽稱號,是寧波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