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建築
正文
16世紀,俄羅斯建成中央集權國家。莫斯科紅場上的華西里·柏拉仁內教堂(1555~1561)是一座大型紀念建築,中央是一個“帳篷頂”,總高46米,周圍8座較小墩子,都採用戰盔式穹頂,飾以金、綠兩色並夾雜黃、紅色。教堂用紅磚砌築,細部用白色石料,裝飾華麗,色彩強烈歡快。(見彩圖)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彼得大帝學習西歐,俄羅斯建筑西歐化。這一時期在彼得堡(今列寧格勒)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圖2)和冬宮。彼得保羅要塞建在涅瓦河進入彼得堡的入口處,其中的一所平面為拉丁十字式的教堂帶有西方建築的印記,教堂金色尖頂高達34米,與周圍水面和房屋、圍牆構成強烈對比,給從海上進入彼得堡的人們以深刻印象。 18世紀下半葉,俄國的城市建設活躍,因受法國影響,建築形式趨向簡化,追求單純的幾何形式,主要是古典主義的形式。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樞密院是這時期的代表作。19世紀上半葉,俄羅斯成為歐洲強國,彼得堡中心廣場周圍建成了一批大型紀念性建築物。海軍部大廈位於廣場北部,是構圖中心。大廈正中高達72米的塔樓,是城市三條放射形街道的交匯點,其中一條是彼得堡最重要的大道──涅瓦大街。大廈北面涅瓦河對岸為交易所,東北面為彼得保羅要塞的教堂。海軍部大廈東面為冬宮。建在冬宮南面的弧形的總司令部大廈,立面簡單樸素,僅在中央有一座巨大凱鏇門式的拱門,構成冬宮廣場的南入口,從涅瓦大街有一條岔道通往拱門。廣場中央矗立著47米多高的亞歷山大紀功柱,同冬宮和總司令部大廈平展的體形相映襯,豐富了廣場建築群的構圖。海軍部西側翼同對面元老院和宗教會議大廈組成元老院廣場(今十二月黨人廣場)。這個廣場北面有著名的彼得大帝銅像,南面有伊薩基甫斯基主教堂,體形高大雄渾,通過海軍部前廣場可以一直望到冬宮廣場中央的紀功柱。這時期還在涅瓦大街上建造了亞歷山大劇院和卡桑教堂等著名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