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夢幻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才華橫益、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為後人留下了堪稱典範的作品,極大豐富了世界音樂寶庫。 現在提供給讀者的這本書,是根據作者關於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講卒的講稿而成的。 於是,1973年5月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為指揮系的學生和蘇聯文化部文化幹部進修班的學員們舉辦了一個詮釋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系列講座。

內容介紹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 Piotr Ilyich Chaikovsky (1840-1893) 俄羅斯作曲家。內心對音樂的莫名狂熱,使他掙脫了傳統家庭的教育束縛,在安東·魯賓斯坦的引導下,從此步入浪漫激情與孤獨憂鬱交織的音樂人生。柴科夫斯基一生中頗富傳奇色彩,感情與婚姻上的失敗使他瀕臨於精神崩潰,同性戀傾向及其一生中的病態被認為是他個性中最明顯的代表,晚年作品《悲愴》,是柴科夫斯基憂傷、痛苦與失望一生的寫照。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才華橫益、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為後人留下了堪稱典範的作品,極大豐富了世界音樂寶庫。代表作品: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第六交響曲《悲愴》等等。
現在提供給讀者的這本書,是根據作者關於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講卒的講稿而成的。當時舉辦這一講座的想法產生於1966年第二次全蘇指揮比賽之後。那時發現,有些年輕的指揮,他們對西歐經典作品--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很了解,而對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了解就非常膚淺。因此,如何詮釋柴科夫斯基最廣為流傳的交響貢(第四、第五、第六)對他們來說就是模糊不清的了,他們總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去理解這些作品。作者在1971年的又一屆指揮比賽中更加深了這種憂慮,舉辦這一講卒的構想也就更強烈了。於是,1973年5月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為指揮系的學生和蘇聯文化部文化幹部進修班的學員們舉辦了一個詮釋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系列講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