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履歷
曾兼任西北農業大學畜牧系副系主任,家畜各論教研室主任抄,動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生導師;全國馬匹育種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馬業協會特聘資深理事自,國家公益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馬、驢產業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高級顧問互,和由全國專家組成的山東天龍驢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等。
先後主講本科《養馬學》動、《家畜生理學》、《畜牧學概論》和研究生《現代養馬和育種》。針對我國馬業實際,倡導種馬業、役馬業、運動用馬業、產品用馬業、遊樂伴侶用馬業,現代馬業“五業並舉”的思想。實行“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全面規劃,分類指導”發展我國現代馬業的十六字方針。緊跟學科發展,開拓馬、驢利用新領域,出版國內唯一專著《產品養馬學》(天則出版社1991)、合著《驢的養殖和肉用》(金盾出版社 2002)。合著《高等教育畜牧專業自學考試大綱》(合訂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主持調查並主編《中國西北重要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主編全面系統反映近幾十年馬學研究成果的《現代馬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參加《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一畜牧業卷》(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5)條目撰寫。翻譯(美)j庫納的馬學名著《馬的飼養與營養》,作為動物營養專業校內教材(1989)。
長期從事關中馬選育、產品養馬、驢的肉用和中國馬驢遺傳資源研究。
科研上堅持理論創新,支撐新技術指導生產。除從事關中馬育種和品種建立後選育工作外,在產品養馬領域,開創性主持完成“馬奶生產配套技術研究”,首次在國內測定了母馬5個泌乳月泌乳力(關中母馬為2400kg),研究了馬奶的營養成分和生物學價值,對馬奶及其製品常溫保鮮的試驗獲得了成功,試驗了母馬機器擠奶,設計了馬用擠奶杯等,這一套完整的技術“填補了國內這一科學領域空白”(農業部專家鑑定組意見1989)。驢的肉用,首次採用尻指數進行後軀的選擇;通過不同年齡不同日糧水平大批量驢的肉用性能測定和肉質營養成分、生物學價值分析,提出了強度短期(50-80天)肥育生產優質驢肉的新模式和1.5-2歲驢宜於生產高中檔驢肉的新見解。這些馬、驢奶肉生產和肥育新方法已在不少單位實踐中套用。
馬驢遺傳資源研究,首次採用動物遺傳資源學的觀點,介紹了我國馬、驢品種遺傳資源的特點、分類、系統地位和研究現狀,提出了馬、驢遺傳資源評價、保護和利用的方法。主持考察發現了寧強矮馬,經歷史學考證和遺傳學檢測,提出中國各地矮馬和普通馬同源,均由古羌人“南遷”帶來古羌馬在西南各地選擇形成的假說,以及東南亞和南亞小型馬與中國西南馬近緣的新創見。國內首次利用遺傳標記進行馬、驢品種分類,研究認為烏珠穆沁馬與烏審旗馬遺傳差異大,作為蒙古馬為同名異種;同時研究認為中國驢種來自北非,一般遺傳距離較近,而雲南驢雖為西北小型驢南下而成,但因與東南亞各國貿易,作為主要役畜之一的雲南驢,受東南亞,南亞小型驢種的影響,豐富了基因內容,遺傳標記發生了變異,成為我國小型驢中獨特的驢種。多年研究總結成長篇論文“中國馬驢遺傳資源研究”在首屆中國馬業協會學術討論會上發布、交流(2002)。
人物榮譽
曾因工作成績顯著,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主持或主要參加的“中國西北重要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研究”, “關中馬培育研究”,“我國畜禽生理常值”,分獲省、部級—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發表獨著和第—作者研究論文30餘篇。享受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