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美國運輸與物流學會CTL(運輸與物流)認證考試指定用書,並被美國許多大學用作教材。本書作者與時俱進,已更新至第9版。本書試圖全面涵蓋企業經營方式的變革,特別是從供應鏈和技術發展的角度出發,全面介紹了企業物流管理的基本內容和發展趨勢,闡述了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問題。全書具有理論上的前沿性(最新的第四方物流、供應鏈財務管理等內容)、材料組織上的新穎性(就不同專題分別闡述最新的發展和挑戰,並附圖表加以形象說明)、理論分析與案例分析的有機結合)等特色,使讀者能加深對組織行銷管理的理解。
目錄信息
第1章 供應鏈管理 1
1.1 引言 3
1.2 變革的驅動力 3
1.2.1 全球化 4
1.2.2 技術 5
1.2.3 組織的融合 5
1.2.4 日益強大的消費者 6
1.2.5 政府的政策和規則 7
1.3 供應鏈概念 8
1.3.1 供應鏈概念的發展 8
1.3.2 供應鏈管理的特徵 13
小結 16
複習思考題 17
第2章 物流在供應鏈中的地位 19
物流視窗 19
2.1 引言 21
2.2 什麼是物流 22
物流的價值增值作用 23
2.3 物流活動 25
活動範圍 25
2.4 經濟中的物流:巨觀角度 28
2.5 企業中的物流:微觀角度 29
2.5.1 物流與運營或生產的交叉 29
2.5.2 物流與市場行銷的交叉 30
2.6 物流與其他方面的交叉 32
2.7 企業物流:影響物流成本和重要性的因素 33
2.7.1 競爭關係 33
2.7.2 產品關係 35
2.7.3 空間關係 37
2.8 物流系統分析技術 37
2.8.1 短期/靜態分析 37
2.8.2 長期/動態分析 38
2.9 物流系統分析方法 39
2.9.1 物料管理與實體配送 40
2.9.2 成本中心 40
2.9.3 節點和鏈 41
2.9.4 物流渠道 42
2.10 物流和系統分析 44
2.10.1 成本觀念 44
2.10.2 最最佳化等級 45
小結 46
複習思考題 46
第3章 全球供應鏈 49
物流視窗 49
3.1 引言 50
3.2 全球經濟中的供應鏈 51
3.3 全球業務的範圍 53
3.4 全球市場和戰略 54
3.5 供應鏈安全性 56
3.5.1 港口 57
3.5.2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58
3.5.3 組裝作業 59
3.5.4 亞洲的崛起 60
3.5.5 新動向 60
3.6 全球運輸方案 60
3.6.1 海運 60
3.6.2 空運 61
3.6.3 汽車運輸 62
3.6.4 鐵路運輸 62
3.7 戰略渠道中介 62
3.7.1 國外貨運代理商 63
3.7.2 無船舶共同承運商 63
3.7.3 出口管理公司 63
3.7.4 出口貿易公司 64
3.7.5 報關行 64
3.8 存儲設備和包裝 64
3.8.1 存儲設備 64
3.8.2 包裝 65
小結 65
複習思考題 65
第4章 供應鏈關係 68
物流視窗 68
4.1 引言 69
4.2 物流關係 70
4.2.1 關係類型 70
4.2.2 參與程度 70
4.2.3 成功開發和推行供應鏈管理的模型 71
4.2.4 協作型關係的需要 74
4.3 第三方物流——行業總結 74
4.3.1 第三方物流的定義 75
4.3.2 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類型 75
4.3.3 第三方物流市場及其範圍 77
4.4 第三方物流調查研究——行業詳細情況 78
4.4.1 物流外包活動的特徵 79
4.4.2 信息技術的戰略角色 81
4.4.3 管理和關係問題 82
4.4.4 顧客價值體系 83
4.4.5 物流戰略視角及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84
小結 86
複習思考題 87
第5章 供應鏈績效衡量與財務分析 90
物流視窗 67
5.1 引言 92
5.2 績效衡量標準的維度 92
5.3 開發供應鏈績效體系 96
5.4 績效衡量的類別 97
5.5 供應鏈和財務的聯繫 101
5.6 銷售收入與成本節約之間的關係 102
5.7 供應鏈對財務的影響 103
5.8 財務報告 106
5.9 供應鏈決策的財務影響 108
5.10 供應鏈服務的財務影響 113
小結 119
複習思考題 120
第6章 供應鏈技術——管理信息流 124
物流視窗 124
6.1 引言 125
6.2 供應鏈管理中信息的作用 126
6.2.1 信息需求 126
6.2.2 信息技術能力 127
6.2.3 信息技術的挑戰 129
6.3 供應鏈信息管理框架 130
6.3.1 基礎要素 131
6.3.2 主要要求 131
6.3.3 差異化能力 132
6.4 供應鏈管理軟體 133
6.4.1 供應鏈計畫 134
6.4.2 供應鏈執行 134
6.4.3 供應鏈事件管理 134
6.4.4 商務智慧型 135
6.4.5 企業資源計畫 136
6.4.6 相關工具 137
6.5 供應鏈技術的實施 138
6.5.1 需要評估 138
6.5.2 軟體選擇 138
6.5.3 技術問題 141
6.5.4 問正確的問題 142
6.6 供應鏈技術革新 143
6.6.1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143
6.6.2 調整式供應鏈網路 144
6.6.3 普遍的的自動化技術 145
小結 145
複習思考題 146
第7章 需求管理 148
供應鏈視窗 148
7.1 引言 149
7.2 需求管理 150
7.3 平衡供應與需求 151
7.4 傳統預測 151
7.4.1 影響需求的因素 151
7.4.2 簡單平均移動法 152
7.4.3 加權移動平均 153
7.4.4 供應鏈管理的特徵 154
7.4.5 根據趨勢調整的指數平滑法 155
7.4.6 季節因素對預測的影響 157
7.4.7 預測誤差 159
7.5 售與運營規劃 161
7.6 協同規劃、預測和補貨 162
7.7 訂單履行模式 165
7.7.1 分銷渠道 166
7.7.2 直接到消費者(DTC)訂單履行 167
小結 172
研究問題 173
第8章 需求管理和客戶服務 175
供應鏈視窗 175
8.1 引言 176
8.2 需求管理 177
第一步:基於盈利的客戶細分 177
8.2.2 第二步:建立針對每個客戶細分的成套產品/服務 178
8.2.3 第三步:開發與執行最優水平 179
8.2.4 第四步:績效衡量與持續改進 179
8.2.5 作業成本法和客戶盈利能力分析 179
8.3 訂單執行——訂單管理和訂單履行 184
8.3.1 現金訂單(Order-to-Cash, OTC)和補貨周期 184
8.3.2 現金訂單周期長度和不穩定性 187
8.4 電子商務訂單履行戰略 188
8.5 客戶服務 188
8.5.1 物流和行銷的交叉 188
8.5.2 定義客戶服務 189
8.5.3 客戶服務要素 190
8.5.4 客戶服務的績效指標 193
8.6 預期缺貨成本 194
8.6.1 延遲訂單 194
8.6.2 銷售喪失 194
8.6.3 喪失客戶 195
8.6.4 確定預期缺貨成本 195
8.7 訂單管理對客戶服務的影響 195
7.7.1 產品可得性 197
8.7.2 訂貨周期 200
8.7.3 物流業務回響 202
8.7.4 物流信息系統 203
8.7.5 售後物流支持 205
8.8 服務復原 207
3.6小結 207
複習思考題 208
第9章 庫存管理 210
物流視窗 210
9.1 引言 211
9.2 庫存在美國經濟中的作用 212
9.3 庫存在企業中的作用:保有庫存的原因 213
9.3.1 批量經濟/經常庫存 213
9.3.2 不確定性/安全庫存 214
9.3.3 時間/在途庫存以及半成品庫存 215
9.3.4 季節性庫存 216
9.3.5 預備庫存 216
9.3.6 持有庫存理由的總結 217
9.3.7 庫存在其他職能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217
9.4 庫存成本 218
9.4.1 庫存持有成本 218
9.4.2 計算庫存持有成本 219
9.4.3 持有成本的本質 221
9.4.4 訂貨成本/調整成本 222
9.4.5 持有成本與訂貨成本 223
9.4.6 缺貨成本 224
9.4.7 在途庫存持有成本 226
9.4.8 在途庫存持有成本的計算 227
9.5 管理庫存的基本方法 227
9.5.1 各種庫存管理方法間的重要差異 228
9.5.2 庫存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229
9.6 定量訂購法(條件確定) 230
9.6.1 存貨循環 230
9.6.2 簡單的EOQ模型 231
9.6.3 再訂貨點 236
9.6.4 最低至最高方法的注釋 236
9.6.5 對定量訂購法的概括和評價 237
9.7 定量訂購法(不確定條件) 237
9.7.1 再訂貨點的特別注釋 238
9.7.2 需求的不確定性 238
9.7.3 需求和提前期時間長短的不確定性 242
9.8 定期訂購法 243
9.9 對EOQ存貨管理方法的概括和評價 244
9.10 其他存貨管理方法 245
9.10.1 準時制生產方法 245
9.10.2 物料需求計畫 247
9.10.3 分銷資源計畫 251
9.10.4 供應商管理庫存 253
9.11 庫存分類 254
9.11.1 ABC分析法 254
9.11.2 象限模型 257
9.12 多地點存貨——平方根法則 257
小結 259
研究問題 260
附錄 EOQ方法的特殊套用 262
根據大宗運費折扣率調整簡單EOQ模型 265
第10章 運輸—管理供應鏈的流動 271
物流視窗 271
10.1 引言 272
10.2 運輸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273
10.3 配送設施功能 274
10.4 運輸的方式 275
10.4.1 機動車運輸 276
10.4.2 火車運輸 277
10.4.3 空運 279
10.4.4 水運 280
10.4.5 管道運輸 281
10.4.6 聯合運輸模式 282
10.5 運輸計畫和戰略 284
10.5.1 運輸的職能控制 284
10.5.2 買賣條款 285
10.5.3 運輸外包的決策 287
10.5.4 運輸方式選擇 287
10.5.5 承運商選擇 291
10.5.6 運費談判 292
10.5.7 運輸執行和控制 292
10.5.8 運輸準備 292
10.5.9 貨運檔案 293
10.5.10 保持運輸過程的可視化 295
10.5.11 監管服務質量 295
? 10.5.12 運輸矩陣 296
10.5.13 運輸技術 298
10.5.14 運輸管理系統 299
小結 301
複習思考題 302
附錄10A 運輸行業的聯邦規則 305
附錄10B 運輸費率的基礎 308
第11章 配送—管理執行操作 313
物流視窗 313
11.1 引言 315
11.2 配送操作在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 315
11.3 配送設施功能 315
11.4 配送抉擇 317
11.5 配送挑戰 319
11.6 配送計畫與戰略 319
11.6.1 能力要求 319
11.6.2 網路設計 321
11.6.3 設施考慮 324
11.7 配送執行 327
11.7.1 產品處理功能 327
11.7.2 支持功能 329
11.8 配送度量 330
11.8.1 面向客戶的測量 330
11.8.2 內部測量 331
11.9 配送技術 332
11.9.1 倉儲管理系統 333
11.9.2 自動識別工具 335
11.10 小結 335
11.11 研究問題 336
附錄11A 物料處理 339
運輸設備 340
定位設備 341
單位負荷形成設備 342
存儲設備 343
識別和控制設備 344
第12章 供應鏈網路設計和分析 345
12.1 引言 345
12.2 長期計畫的需要 346
12.2.1 物流網路設計的戰略重要性 346
12.2.2 變化的顧客服務需要 347
12.3.3 顧客和/或供應市場的位置變化 347
12.2.4 企業所有權的變化 347
12.2.5 成本壓力 348
12.2.6 競爭能力 348
12.2.7 企業組織變革 348
12.3 物流網路設計 349
步驟1 定義物流網路設計過程 349
步驟2 進行物流審計 350
步驟3 審查建模方案 350
步驟4 進行設施選址分析 350
步驟5 網路和設施選址的決策制定 351
步驟6 開發執行方案 351
12.4 主要的選址決定因素 351
12.5.1 考慮的關鍵因素 352
12.5.2 目前地址選擇的趨勢 354
12.6 建模方法 354
12.6.1 最最佳化模型 355
12.6.2 模擬模型 357
12.6.3 探索性模型 358
12.6.4 供應鏈建模需要避免的缺陷 358
12.6.5 探索性建模方法的例子:坐標方格技術 359
12.6.6 運輸實用學 365
第13章 採購和服務 372
供應鏈視窗 372
13.1 引言 373
13.2 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性 374
13.3 戰略採購方法 376
13.3.1 步驟1:項目計畫和開始 376
13.3.2 步驟2:投入概況 377
13.3.3 步驟3:評估供應市場 377
13.3.4 步驟4:發展採購戰略 378
13.3.5 步驟5:執行採購戰略 379
13.3.6 步驟6:轉變和整合 380
13.3.7 步驟7:測量和改進績效 380
13.4 管理採購過程 381
13.5 供應商選擇 381
13.6 供應商評估和供應商關係 383
13.7 認證和註冊 384
13.7.1 採購價格的具體案例 384
13.8 總到岸成本 388
13.9 電子採購 389
13.9.1 應該採用哪一種解決方案 389
13.9.2 優點 390
13.9.3 缺點 391
13.10 電子商務的類型 392
13.11 小結 393
13.12 研究問題 393
第14章 運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 387
物流視窗 397
14.1 引言 398
14.2 供應鏈管理中生產運營的作用 399
14.2.1 生產加工的功能 399
14.2.2 生產權衡 400
14.2.3 生產的挑戰 402
14.3 運營戰略和計畫 402
14.3.1 生產戰略 402
物流視窗 406
14.3.2 生產計畫 407
14.4 生產執行決策 409
14.4.1 裝配過程 409
物流視窗 410
14.4.2 生產流程布局 411
14.4.3 包裝 413
物流視窗 414
14.5 生產度量 415
14.5.1 總成本 415
14.5.2 總周轉時間 415
14.5.3 供貨績效 416
14.5.4 質量 416
14.5.5 安全 416
14.6 生產技術 416
小結 418
研究問題 418
第15章 供應鏈可持續管理 422
物流視窗 422
15.1 引言 424
15.2 供應鏈可持續化框架 424
15.3 逆向物流系統 426
15.4 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特性 426
15.5 逆向物流系統與閉環 428
15.5.1 客戶退貨 430
15.5.2 環境挑戰 430
15.3.3 經濟價值 431
15.4 為逆向流實現價值流 431
15.5 管理供應鏈中的逆向物流 433
小結 434
複習思考題 434
第16章 供應鏈中的戰略挑戰與變革 438
物流視窗 437
16.1 引言 439
16.2 供應鏈管理的原則 439
16.2.1 原則1:基於服務需求細分客戶 439
16.2.2 原則2:客戶化物流網路 439
16.2.3 原則3:聽從市場需求的信號和相應計畫 439
16.2.4 原則4:接近客戶的差異化產品 439
16.2.5 原則5:戰略採購 440
16.2.6 原則6:開發供應鏈技術戰略 440
16.2.7 原則7:採用跨渠道的績效測量 440
16.3 供應鏈的關注點 440
16.3.1 獲得成長:成本之外的思考 441
16.3.2 開發世界級的合作技能 442
16.3.3 增加你的領導能力 442
16.4 供應鏈戰略 443
16.5 差異化戰略 444
16.5.1 基於時間的戰略 444
16.5.2 縮短周轉時間 445
16.5.3 縮短時間的物流計畫 445
16.6 財務戰略 446
16.6.1 庫存生產力 446
16.6.2 設施使用 446
16.6.3 設備使用戰略 446
16.6.4 外包 447
16.7 基於技術的戰略 447
16.7.1 供應鏈技術的創新增長領域 448
16.8 基於合作的戰略 449
16.8.1 合作 449
16.8.2 合作對經營過程的影響 450
16.8.3 合作的財務的和非財務的收益 451
16.9 全球戰略 451
16.10 供應鏈變革 452
16.10.1 摩托羅拉(Motorola) 452
3.小結 454
研究問題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