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你在高原·橡樹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歷史現實的心靈筆記。《橡樹路》時代備忘錄,蒼茫大地書。《橡樹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偉大的記憶。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籍山東省棲霞市。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現已出版作品一千餘萬字,在海內外出版單行本二百餘部,譯成英、德、日、法、韓等多種文字。作品獲獎五十餘次:“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經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莊重文文學獎”“金石堂最受讀者歡迎圖書獎”“中國暢銷書獎”“中國最美的書獎”“好書獎”等。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刺蝟歌》;散文《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在半島上遊走》等。
圖書目錄
自 序
卷 一
第一章
童話和城堡
凶宅
黑九月
結識
第二章
捉仙女
走失的王子
莊家
自由落體
第三章
窮人的詩
乳名
雪地
橡樹之家
卷 二
第四章
一道目光
寬鬆
反擊
校園裡
史前
第五章
驅魔
水淋淋的夏末
討論會
離去
第六章
流浪者
咚咚心跳
小開除
卷 三
第七章
去遠方
小山村
流動的盛宴
寂寥之春
第八章
蒼樓下
羈旅
昨夜
第九章
施主
環球集團
追趕
緊閉雙眼
卷 四
第十章
北莊
最後的祝福
棚戶區
人心
第十一章
隱秘之夜
九月
父與子
徘徊和苦念
第十二章
歸來
錢扣村
落葉的聲音
痛別
編後記
文摘
第一章
童話和城堡
1
人的心中常常滯留了一個童話――它最初不知是從哪兒進入的,不知是來自夢幻或其他,反正只要印上心頭就再也排遣不掉,它就一直在那兒誘惑我們。比如一說到“童話”兩個字,我的腦海中就會呈現出一幅清晰明亮的圖畫:走啊走啊,疲憊乾渴地穿越一片無邊的荒漠,近乎絕望時眼前會突然一亮――豁然開朗的谷地里出現了清泉綠地,大樹亭亭,一處處尖頂樓閣爬滿了青藤,精巧別致、楚楚動人……因為一切都是在困頓煎熬的跋涉中突兀發生的,所以直看得人目登口呆,掩口失聲。這當然不會是實實在在的人間――起碼不是我們經驗中的那個人間。而人間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大家太熟悉了。人喊狗叫的嘈雜,煙塵和泥濘,寒酸和擁擠……
那個童話無論多么遙遠,多么飄縹,也還是充滿了誘惑。
是的,所有的童話中都有城堡,有奇妙的故事。那些故事曲曲折折,驚險或最終有驚無險:老狼和狐狸,真正的魔鬼,仙女和王子,以及這一類糾纏一起的、或有趣或可愛的動物和人物。人有時真想變成這其中的某一種東西,哪怕是一棵植物也好,目的就為了有機會親歷那個童話,生活在那樣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裡。如果能夠這樣,人的一生真是死而無憾啊!
可惜童話就是童話,誰想把它復原,把它移植到現實生活中來,那差不多等於是痴人說夢,僅僅止於幻想而已。
可是我這會兒卻要多少冒點風險,要言之鑿鑿地說出,我就經歷了這樣的一個童話――那兒真的有城堡,有仙女和惡魔,有它應該具有的一切,特別是有那樣的一些驚險故事。我敢說這全都並非虛擬,雖然它今天回想起來仍然如同夢幻,但確實是發生過的。總之經歷了這樣一些事情以後,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許多童話般的奇蹟在人間也會真實發生,問題是我們願意不願意承認它們,願意不願意直接地、大膽地走進它們當中。
如何識別存在於人間的活生生的童話,第一眼的印象,即最初的發現至關重要。如果第一次就看走了眼,一切麻煩也就接踵而至,接下來的許多奇蹟很可能會視而不見。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的,而是在後來一點一點曉悟品咂出來的。我只能說自己當時僅僅是一個幸運者,是有那樣的機緣而已。也就是說,我不過是碰巧看到了,然後一下驚呆在那裡,所謂兩眼直勾勾地站著,口不能言手不能舉,唯有壓住了心中的一個驚嘆。
接下來就是稍稍平靜一下自己,一點一點地往前走、走過去……就這樣,一直走進了那個童話當中。
不錯,我們的整個故事,起碼從外部看起來要很像童話的樣子:具備一部迷人童話的所有元素,比如茵茵草地上的城堡、一片足以藏住許多臆想不到的古怪故事的蓊鬱。這可不是說說玩的,因為誰都知道在當今這個世界上,要找到這樣的一個地方比登天還難。
當時我還十分年輕,頭髮又濃又黑閃閃發亮,唇上剛長了一層茸茸,整個人稍稍瘦削卻又筋抖抖的,總之正是處在有能力乾許多壞事和好事的那樣一種年紀。記得那天我背了個大背囊――這套行頭以後我還要一再說到,因為它是我的一件隨身寶物――站在一座殘破醜陋的城市街巷上,十分空虛和無聊地四處走動張望著。這座城市可是第一次踏進來啊,可怎么看怎么像是踏進了一片似曾相識的舊地,眼前的一切全無生氣,全無新鮮感。類似的城市好像在哪兒見過,我讀書的地方,還有我去過的一些人煙稠密之地,它們的模樣大致都差不多。它們之間的不同,不過是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舊一些有的新一些,有的像剛剛擺放的一堆火柴盒,簇新然而單薄,好像一陣大風都能嘩啦啦颳倒。眼前的這座城市大而陳舊,名聲不小,這會兒看上去是多么大的一攤子啊,它深不見底,十八級颶風颳一年也吹不乾淨。髒是不用說了,幾乎看不到一棵像樣的大樹,滿街的坑坑窪窪,積水和污泥,雜物和垃圾塵土,這都是再自然再熟悉不過的了。那種充斥在街道上的喊叫啊,那種城市裡才有的長聲大喊啊,縱橫交織,高一聲低一聲,有時急切有時淒涼,讓人無望而沮喪。我站在那兒很長時間一動不動,驚魂未定,當時在想,怎么辦啊,我從現在開始大概就得在這樣一個地方長期呆下去了。沮喪,可是沒有辦法,這就是我的命,一個青年無足輕重的命。我的到來,對於這座無邊的混亂之城而言是無所謂的,不過是九牛一毛;可是對於我個人則不同,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是在哪裡生活一輩子、能不能快樂生活的大事。
當時我剛剛從一所地質學院畢業,志向不大也不小。比如想乾一番規模不大的事業,想圍繞自己打小就有的一些愛好奮鬥一番;更具體的,是想擁有自己的一處住房,這住房不必很大卻需要安安靜靜,不透風不透雨。當然了,還想找一個好姑娘。這最後一個問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了,因為我剛剛不久因失戀而備受折磨――這事兒現在最好連想也不要去想,這是喪魂奪魄的事兒,就讓它快些過去吧。為了這事我已經死過一回了――真是折磨人啊。可是未來呢?那位未來的好姑娘難道就藏在這座亂鬨鬨的城市裡?她到底什麼模樣?一切都說不準,這會兒絕不能先入為主,不能像個書呆子一樣從書上畫報上抄一個人模子,然後對號入座,那樣最後吃虧的還是我。我心裡只是想,這個適合我的好姑娘只要從眼前一過咱就會知道:嗯,就是她了。是的,真正的好姑娘別想從我眼前渾然不覺地溜掉,我只要一眼就會把她識別出來。這就是我的本事。這個本事並沒有因為自己備受生活的煎磨而喪失,也沒有因為在這類事情上的可悲遭遇而稍有改變。真的,我是一個對異性異常敏感的傢伙。我這一生必將因此而飽受熬煎。沒有辦法,這同樣也是人的命。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被證明自己的許多煩惱都來自她們。我有時惡狠狠地對自己說:你這個正人君子啊,就不能安分守已一些嗎?你也準備學別人那樣,當一個色鬼嗎?我在許多時候已經笑不出來了,無法在這一類問題上使自己幽默起來。因為痛楚深深地刺傷了我,早已無暇顧及其他。我有時甚至只想痛定思痛地獨自呆上一會兒,只想痛改前非,在一萬次的自責中變成一個貨真價實的好人。可惜這一切遠非說說那樣簡單。真的太難了,我已經無可救藥。我既是這樣的一個青年、中年,還會是這樣的一個老年。我甚至想,自己會在纏綿病榻的時候,在最後的時刻,來不及懺悔。
我說過,我剛剛進入這座城市的時候只是個身材單薄的青年,一個胸廓厚度不足二十公分的可憐巴巴的毛頭小子。他人從外表上可能一點也想不到,就是這樣的一個青年,內里還貯存了不少能量哩,有時可謂野心勃勃。他雖然赤手空拳,可最好不要隨便招惹他。初來乍到,有些事情想好了,更多的事情卻根本沒譜。就像走在這些陌生的街道上一樣,邊走邊看,又失望又新奇,探險之心很重,但許多時候肯定要摸著石頭過河。
剛來這座城市的夜晚,我想的事情可真多啊。想來想去,想得最多的還是怎樣開始一場有模有樣的、貨真價實的愛情。沒有愛情不得了。年輕人沒有愛情,身處這樣乾燥單調的一座城市,那簡直就沒法活下去。愛情是沙漠裡的甘泉,這話一點都不假。夜晚想想愛情這一類事,該是多大的慰藉。想的時候無非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後看,二是對未來的展望。向後看沒什麼好的,大半是沮喪,是揪心的痛疼與惋惜;展望未來則沒有盡頭,那裡面各種可能性都有,而且總是儘可能想得好一點。比如說,人人都想逮到一個仙女。可見童話在任何時候都誘惑人,最後也許還要折磨人、害人。
我沒事了就在這座城市裡徘徊,身上背了那個大背囊。它裡面的古怪物件可真不算少,誇張一點講,它足足裝下了我二十多年的歷史。我這二十多年大約相當於一般人的八九十年吧?也許任何人的青年時代都是這樣的自命不凡?反正我那時想的就是這樣,自己在二十左右歲里已然經歷了人生的一切,知道了一切,歷盡蒼桑,具有了老翁的心智,陰謀家的狡滑,以及厭惡和捨棄不用的、強梁大盜那樣的一堆壞心眼。任何時候,只要把這個具有職業特徵的大背囊一背,大半生的寶貝也就盡在其中了。背上它出門心裡踏實。人人都有愛好,我的愛好真的是這個背囊――它裡面到底裝了些什麼,以後我會一點一點抖落出來的。這會兒只是背著它閒蕩,因為初來乍到嘛,總得摸摸四至,找找邊界,看看這座莫名其妙地屹立了上千年的城市裡到底有什麼蹊蹺和奧秘、有什麼花花腸子。看來看去也不過是這樣,不過是讓我在心裡失望、繼而稍稍驚嘆:天哪,這么多人怎么有本事花了這么長的時間――一千多年呢――在平地建起了這么醜陋的一座城市?這得克服人類多少愛美之心、起碼的潔癖,還有人所共知的那點自尊?看看吧,這座顯而易見要與之長期廝守下去的城市,自己竟然沒法去袒護和愛惜它一點點,簡直找不到這樣的理由,因為到處是飛揚的塵土和垃圾,是亂鬨鬨的一切。我在擁擠的人流里喘息,穿過大喊大叫的市場,繞過矮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小屋組成的斜巷,踏上所謂的廣場。不少地方都在開膛破肚,頭上包了毛巾的民工彎腰屈背進入溝底,遠看只有新土一下下揚出來,讓人想起某種掘土的嚙齒類動物在忙個不休。
我沒有目的地往前,到了什麼街區也不知道。這裡大致全都一樣,街道和兩旁的樓房色調以及樣式全都一樣。而且,我記得自己看過的其他城市,那些地方與這裡也大同小異。怪不得現代人越來越多地在人生之途上迷失,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所要面對的客觀世界沒有什麼獨特的標記,到處都差不多,以至於你弄不清自己來走到了哪裡又來到了哪裡,找不準自己的方位。就這樣走著走著,全然不知自己身在哪個街區,只記得這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天早就陰著,但照例沒有雨。我拐出一個巷子踏上一條彎彎的馬路,順著馬路又走了半個多鐘頭,一抬頭,就看到了足以影響一生或半生的那個地方。
老天,這兒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人間童話!
那會兒好像天剛剛放晴,明亮的陽光正好打在前邊不遠處的一片樹木和草地上,淺紅色和棕色的小樓在樹叢後面閃閃爍爍;像教堂和城堡似的尖頂聳立著;再遠一點好像還有小湖,有溪流……到處都一片靜謐。天哪,這是到了哪裡?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又揉,直直地盯住。沒有錯,爛漫迷人的一切就在前方不遠處延伸下去,既是這座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又顯得如此突兀,二者簡直是格格不入。
後記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的近三十年來,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在這種變化中,又有多少作家能夠在創作上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和品質,視文學為自己的筋脈血肉,甚至生命?難怪人們曾反覆呼喚偉大作品而不得,實在與我們的時代不相稱。
當開始面對張煒的這部大作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不正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偉大作品嗎?
首先是作家的創作態度。為了寫作此書,張煒劃定了一個區域,幾乎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對那裡的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當地人。他了解了城市和村鎮的總體狀況,目睹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他還利用出國的機會,多次考察了美洲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以及亞洲鄰國日本、韓國和港澳地區等,將當下中國置於整個世界的體系中研究、比較。在知識儲備方面,他自修了考古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專業學科,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僅蒐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他深知,要完成這樣一部巨著,沒有豐厚的知識並占有大量的資料是不可能的。他把自己封閉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讀著寫著,以至於忘記吃飯、忘記睡覺……他甚至在遭遇車禍、術後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正是憑著這樣一種認真的態度,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漫長的二十多年中傾心打造這部巨著。毫不誇張地說,《你在高原》是張煒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其次是作家的創作才能。法國評論家安德烈·莫羅亞在評價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時說過這樣的話:“就像偉大的哲學家用一個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樣,偉大的小說家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湧現在他的筆下。”這正是偉大小說家的才能之所在。張煒在這部巨著中充分顯現了這種才能。作品圍繞著主人公寧伽不斷地探究父輩以及自己家族的興衰、苦樂、得失和榮辱,在極為廣闊的背景上展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質。在張煒的筆下,不吼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業家和藝術家,還有眾多的農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匯成絢爛的人物畫廊。在藝術手法上,張煒不僅繼承了十九世紀托爾斯泰、雨果等文學大師的創作傳統,而且努力吸納了二十世紀普魯斯特、穆齊爾等現代主義巨匠的精髓,呈現出炫目的藝術魅力。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輕的張煒就以自己的小說享譽中國文壇。其後出版的長篇小說《古船》和《九月寓言》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在以後的創作實踐中,他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創作數量和穩定的創作質量。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說創作領域長期探索的結晶,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大貢獻。
由於這部作品規模龐大,是我們所知道的小說領域中字數最多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歷史小說和通俗小說等除外);又由於這部作品創作和修改的時間跨度長,作者不易在情節、語言等方面達成統一。這給我們的編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與作者的多次溝通中,我們儘可能地達成一致的修改意見,規範了全書的格式,統一了全書的字詞。在處理一些方言土語和作者習慣使用的詞語時,除了那些語言工具書有規定用法或有明顯文法錯誤的,我們一般尊重作者,不再改動。
即便如此,我們仍懷著期待之心,盼望各路方家和廣大讀者對我們工作的疏漏之處提出批評。
編者
2010年1月
序言
自然,這是長長的行走之書。它計有十部,四百五十萬言。雖然每一部皆可獨立成書,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在這些故事的軀體上,跳動著同一顆心臟,有著同一副神經網路和血脈循環系統。
在終於完成這場漫長的勞作之後,有一種穿越曠邈和遠征跋涉的感覺。回視這部記錄,心底每每滋生出這樣的慨嘆:這無一不是他們的親身所歷,又無一不是某種虛構。這是一部超長時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遠又如此斑駁。但它的主要部分還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為記錄者認為:這一代人經歷的是一段極為特殊的生命歷程。無論是這之前還是這之後,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這些人都將是具有非凡意義的樞紐式人物。不了解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們身與心的生存,也就不會理解這個民族的現在與未來。這是命中注定的。這樣說可能並沒有誇張。
它源於我的摯友(寧伽)及其朋友的一個真實故事,受他們的感召,我在當年多少也成為這一故事的參與者。當我起意回敘這一切的時候,我想沿他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全部實勘一遍,並且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必要落實的、嚴密的計畫:抵達那個廣大區域內的每一個城鎮與村莊,要無一遺漏,並同時記下它們的自然與人文,包括民問傳說等等。當時的我正值盛年,並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豪志,又將遭遇怎樣的艱難。後來果然因為一場難料的事故,我的這個實勘行走的計畫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後不得不停下來。這是一個難以補償的大憾。
因為更真實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虛構,因為編織一部心史才要走進一段歷史。
我起意的時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動手寫下第一筆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這條長路最終會怎樣崎嶇坎坷,我或許會畏懼止步。但我說過,那實在是盛年的舉意,用書中的一個人物的話說,即當時是——“茂長的思想,浩繁的記錄,生猛的身心”——這樣一種狀態下的產物。
萌生一個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要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陰:撫摸與鐫刻的二十年,不捨晝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個五十年代生人,可對這一代,我仍然無法迴避痛苦的追究。這是怎樣的一代,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仍然是書中的一個人物,他這樣談到自己這一代:
“……時過境遷,今天它已經沒有了,是的,顯而易見——我是指那種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情感。每到了這時候,我又不得不重撿一些讓人討厭的大詞了。因為離開它們我就無法表述,所以我請求朋友們能夠原諒……時代需要偉大的記憶!這裡我特別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茬人,這可是了不起的、絕非可有可無的一代人啊……瞧瞧他們是怎樣的一群、做過了什麼!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和幻覺、自尊與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犧牲的勇氣、自私自利和獻身精神、精英主義和五分之一的無賴流氓氣、自省力和綜合力、文過飾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慚和敢作敢為,甚至還要包括流動的血液、吃進的食物,統統都攪在了一塊兒,都成為偉大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如今不需要美化他們一絲一毫,一點都不需要!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來了,那些痕跡不可改變也不能消失……”
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更多的時候是將一切掩入內心。因為我知道: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
最後想說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個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質工作者。究竟為什麼?我雖然沒有書中一個人物說得那么豪邁——“占領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確有過無數浪漫的想像。至今,我及我的朋友們,帳篷與其他地質行頭仍舊一應俱全。
我的少年時代,有許多時候是在地質隊員的帳篷中度過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場景,每次回憶起來,都會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時光中。 這十部書,嚴格來講,即是一位地質工作者的手記。
這是一個深入閱讀的時代嗎?當然不是。可是我要終止這二十年的工作嗎?當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靈記錄,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興趣?連想一下都是褻瀆。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時光,它當然自有緣故,也自有來處和去處。
作者於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