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1965年2月14日出生於黔東南州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國中文化程度。被評為中級工藝師,民間藝人稱號。1999年8月至2001年10月余貴周在貴州省黃果樹景區參加旅遊接待文藝演出;2001年11月在麻鳥村務農至今,主要是傳承苗族蘆笙舞蹈和蘆笙製作技藝。2011年苗族青年作家、《貴州民族報》知名記者南往耶對余貴周做過採訪,他說:“短裙苗族的蘆笙以及蘆笙舞,自從盤古開天闢地起就早已存在的,我們必須把他完整地保存下去。”成就
余貴舟的主要代表作有:苗族錦雞舞、芒筒舞、銅鼓舞、蘆笙舞、四滴水蘆笙和多管蘆笙製作等。余貴周既是跳蘆笙舞的高手,也是製作蘆笙的名師。在麻鳥,吹奏蘆笙、跳蘆笙舞是男子普遍都會的;而會製作蘆笙的,則只有十餘人。麻鳥村的蘆笙藝人主要是余貴舟家三弟兄。余家做蘆笙已經6代人了。做蘆笙要會打銅做簧片,要會校音,還要有好眼力,好手法。一年可做七八套,一套有十多件。余貴周的父親、蘆笙師傅余富澤是2000年去世的。余貴周說:“父親做蘆笙時並不教我們弟兄,而讓我們自己做。父親的手藝特別細緻,但他不教也不說,我們只是跟著他,他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他怎么做我們也怎么做。我們的規矩是傳男不傳女。我只有兩個女兒;而我的三伯有兩個兒子,三伯又不會做蘆笙;我現在就教他的兩個兒子。我只教侄子選竹子,這是最重要的。我做簧片也讓侄子做,但我不說,讓他自己去體會,這樣他動了腦筋,才能變成他自己的手藝。要是我說多了,他不動腦筋又做來吹不響,還以為我騙他。”余貴舟認為,這種傳承方式是符合苗族民間蘆笙製作規律的。
余貴周的三哥余貴學說:“我只會做6管的蘆笙和大芒筒,弟弟余貴周能做16、18、24管的蘆笙。他是去跟黃果樹的金甌老師學的。”
余貴周對自己則有一個非常樸素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我哥哥比我先學,但做不過我。他們的手法與我不同,沒我的蘆笙響。蘆笙最多的有26管。我可以做16-22管的蘆笙,23管以上的就不會了,因為我沒有系統學過音樂。”這也充分體現了苗人誠實的本色、高尚的藝德。
余貴舟又說:“做蘆笙是很辛苦的。做蘆笙要用苦竹。麻鳥當地的竹子竹節太短,不能用,從前都是走路到榕江去買竹子扛回來,要選那裡長了五六年、七八年的老蘆笙竹,一兩年的嫩竹子音量不行。要竹節長的才好做。做芒筒(單管蘆笙)要用水竹。竹筒要薄的好,厚的氣流小了,不好。我一到那裡,先和對方寨上的支書、村民組長聯繫了,就自己去砍竹子。主人家隨便我們挑選。選好後付錢,砍斷了挑回來。一挑四五十斤,我哥哥是走路挑回來,路上要走半個月。我坐車去一趟也要花上一個星期。當年砍的竹子要翻曬,到第二年才能做。榕江、雷山的都來買我們的蘆笙,都勻的、省藝專的也來買。我父親在世時,新疆的都來買他做的蘆笙。”
1999年余貴周組織本村隊員協同縣代表隊、參加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比賽分別榮獲一、二等獎。自編自排的“苗族錦雞舞”節目參加文化藝術節演出,多次榮獲一、二等獎,在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協同吹蘆笙伴奏演出獲得金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