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逖

何友逖(1894-1965),字適安,平山鎮人,曾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僑委辦公室副主任、省僑聯副主席等職務。

何友逖(1894-1965),字適安,平山鎮人。16歲畢業於惠州府中學堂,17歲參加同盟會,19歲入廣東陸軍學校學習,畢業後任北伐軍姚雨平部十標三營副營長,不久受傷復員。回鄉後創辦平山兩等學校,自任校長。民國12年(1923)從事農民運動。民國13年(1924)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十人團",同年5月,由彭湃、阮嘯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國民政府廣州大本營東江安撫使,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幹事、秘書,廣東省農會執委、廣東省農會惠州辦事處主任。曾兩度隨周恩來東征。民國15年(1926)任中共惠州地委委員,惠州農民協會主任。

民國16年(1927)兩次組織領導平山武裝起義。翌年冬赴新加坡,當過小販、教師,後被推舉為新加坡惠州會館委員,廣惠肇公所總理。抗日戰爭爆發後,廣州、惠州、東莞等地相繼淪陷,何友逖與戴子良在新加坡擬就救鄉宣言,並奔走吉隆坡、馬六甲、檳榔嶼等地,聯繫愛國僑領黃伯才、官文森等人共同發起,於10月30日成立"南洋惠僑救鄉"。12月1日,何友逖率團抵達香港,會見了中共在港代表廖承志、連貫,接受了他們布置的任務,並通過廖承志介紹,面晤葉挺,談了如何發展游擊隊,研究了惠東寶游擊隊的戰略戰術問題,發動僑胞捐款接濟新四軍和東江抗日游擊隊,動員華僑子弟回國抗戰。接著,南洋救鄉團與香港惠陽青年會、海陸豐同鄉會、香港餘閒樂社共商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負責與南洋救鄉會聯繫。何友逖在港活動一個月後返回南洋,在吉隆坡召開英荷兩屬惠僑第二次代表大會,把在香港接受的任務向代表傳達貫徹。

 民國28年(1939)1月中旬,何友逖等人代表南洋救鄉會,回惠陽淡水一帶視察,月底,將所見所聞如實向南洋僑胞匯報,激起了廣大僑胞的義憤,立即掀起了第二次募捐熱潮,並動員組織了一批子弟回鄉服務。

 民國35年(1946),何友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新加坡辦事處主委。民國37年(1948)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8年(1949)6月,赴北京參加籌辦僑聯工作,任全國政協聯絡秘書。周恩來總理曾書贈:"老當益壯,為革命奮鬥不息"。

 1950年南下,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並被選為廣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一、二屆副主席。1965年8月18日於廣州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