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

"後京都時代",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將上升為經濟外交的焦點問題,低碳、減排、綠色、環保將成就世界新的話語權 美國歐巴馬政府一改往屆政府不參加京都協定的消極態度,選擇經濟低碳化作為化"危"為"機"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政策手段,積極推動國會對氣候問題進行立法。美國眾議院6月26日最終以219票對212票通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這標誌著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已出現根本轉變,同時這也意味著美國已經著手"後京都時代"的國際競爭戰略布局。 世界經濟歷經工業化、信息化之後,正在走向"低碳化"

戰略發展

首先,這是振興美國經濟和提高其在全球競爭力的主要政策手段,以鞏固在未來以低碳化為核心的綠色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世界經濟歷經工業化、信息化之後,正在走向"低碳化"。以低碳為主的經濟結構將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和新產業崛起。除了能源產業的清潔綠色化外,整個製造業特別是資源加工業如冶金、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將全面推廣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生產工藝突出節能減排、資源的綜合高效循環利用,使污水、廢氣、固體廢料、粉塵基本實現零排放,成為無污染的綠色工廠。機械加工製造業在向自動化、信息化不斷升級的基礎上,將向節能節材、綠色製造如綠色家電、綠色照明、綠色日用品等方向升級。綠色正成為市場準入的標準和競爭取勝的必備條件。在新興產業方面,環保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信息、生物和現代醫藥、現代服務業、文化及創意產業、旅遊產業等低能耗、低排放產業,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並作為經濟的主體帶動經濟結構的輕型化、知識化。歐巴馬認為,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經濟刺激計畫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不矛盾,甚至可以實現畢其功於一役。清潔能源的開發能夠創造出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成為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發動機。

其次,歐巴馬政府推行"碳關稅"法案,是出於能源安全的考慮。長期來,美國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進口國。2007年美國的能源結構中,化石燃料高達84.9%。其中:石油占39.2%,天然氣占23.3%,煤炭占22.4%。而委內瑞拉、伊朗、俄羅斯、中東、海灣、巴西等石油大國近年來又是美國的對手。過高的油價、對石油進口的過度依賴,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全球戰略。歐巴馬曾把石油暴政比作是法西斯主義。他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我們利用能源的方式助長了我們的敵對勢力,同時也威脅著我們的星球"。而美國計畫減少美國50%的石油消費量,轉用太陽能、氫能、天然氣、乙醇汽油等新能源以擺脫對石油的過分依賴,這將是削弱石油出口國的關鍵法寶。有學者甚至認為,這是比布希直接攻打兩伊更偉大的計畫,它將使從西亞到俄羅斯和南美的石油國家利益聯合體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擊,被迫放棄高油價的利益,自動轉換到比美國低得多的全球經濟的等級結構之中,從而完成世界力量重組。

最後,是形成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形成制衡,爭奪世界新話語權,確保美國領袖地位的需要。美國的減排法案中規定對未達到美國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即"碳關稅",堂而皇之地將別國財富納入自己國庫的同時,還要讓其背負污染環境的惡名。當低碳化成為具有"政治正確性"的議題時,所有國家只能要么反對,要么支持。而支持者占據道義制高點;反對者則成為眾矢之的,國際形象受損,貿易面臨各種形式的制裁。美國在減排議題上日益主動的態度將給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越來越大的壓力。

同時,由於80%的全球氣候變化是由工業化國家上百年過度排放造成的,但他們目前基本度過了高消耗資源、高污染排放階段,進入了後工業化社會。而包括中、俄、印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正處在以重化工為主的工業化國中期階段。西方國家往往以減排、生態保護為藉口限制別國發展,通過技術壁壘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本國進口開發中國家產品。這樣,美國借氣候變化來"拯救人類共同家園"這一道德高地,使其成為全球致力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領袖,並掌握新的國際規則制定權。這就意味著,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將上升為外交的焦點問題,低碳、減排、綠色、環保將成就世界新的話語權。

全球範圍內,一場低碳化運動方興未艾。2020年左右,低碳經濟將會形成大氣候,這已成業界的共識。中國加速推進低碳經濟,已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中國企業如何躋身這“第四次浪潮”而不錯失良機,更是不容迴避的課題。

“碳”世界

“目前,對碳的危險嗜好正在控制著我們的世界。”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環境日致辭中所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後果是全球變暖和氣候災難。氣候的變遷證實,“碳”的高排放需要支付極高的社會成本,經濟意涵顯著。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經濟由“高碳”走向“低碳”成為別無選擇的選擇。“低碳化”成為引領新時代的時尚。

時尚是一種需求,機會就在其中。這些看似遙遠的巨觀景象,將與企業的微觀市場行為越來越緊密關聯。正如世界各國的碳減排目標里孕育了“碳交易”市場,作為低碳經濟支撐的零碳和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套用,業已成為基於制度安排的激勵措施的“寵兒”。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預計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當其成為與經濟成長並不衝突的目標時,這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也就成為經濟繁榮的機會。

不言而喻,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低碳技術由於會帶來新的經濟成長點,將更加備受矚目。回顧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從上世紀80年代的輕紡工業,到90年代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乃至21世紀後的汽車、石化、電子為代表的產業群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經濟常滯後於已開發國家。而在這一輪商業文明的更替中,中國與他們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低碳競爭力

早在2007年,我國政府就曾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三低”經濟模式。有別於傳統的區域性挑戰,低碳發展對於中國企業的機遇已經逐漸顯現,低碳發展作為企業拓展全球性廣闊發展空間意義深遠。

不過,在中國,“低碳”並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人們習慣的相近詞是“節能減排”。而後者有更多的成本聯想。企業永遠是在追求利潤的,不可否認,成本投入是企業低碳發展無可迴避的難點。低碳思維和觀念能否在企業落地生根,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對成本的投入與產出。但是,大量的企業實踐說明大部分低碳技術和措施可以產生額外經濟效益,能夠有助於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和企業競爭力。一個例子是,自2001年來,萊鋼通過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共獲得83億元經濟收益,相當於其全年銷售收入的10%。

按照世界氣候組織對84家企業、36個城市、17家地方政府(這些樣本的排放總量占全球的8%)的統計,採用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後,這些樣本的企業和地區平均減排超過14%。同時,經營業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沒有一例是因為發展低碳經濟而阻礙增長的。這也跟麥肯錫公司對成熟的低碳技術的研究結論一致:在已經發布的200多種低碳技術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技術是“負成本”的,採用這些技術的收益大於投入。

低碳對於企業來說,確實是促進能耗的減少,成本的降低。但是,低碳的價值又不僅僅局限於能源、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其提高產能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往往要遠大於減少能耗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從長遠來說,低碳化必將成為主導未來世界的新思維。其核心就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最關鍵點還是低碳思維的導入。只有這樣,其形成的政策法規與管理舉措,才是符合低碳經濟的制度和技術創新。

而且,低碳技術有全球套用價值,收益效應明顯。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這意味著一項有效的低碳技術可以在世界各國推廣套用,新技術在廣泛套用的過程中將獲得較高盈利。

中國轉型機遇

8月20日,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發布了題為《中國的清潔革命Ⅱ 低碳商機》的報告。據此報告,中國在短時間內已經在一系列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已躋身於世界主要電動車、風機、太陽能光伏和節能產品生產國大國之列。

不過,“高碳”依然在中國經濟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長期制約因素。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目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另外,中國目前處於快速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重化工產業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其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正是低碳企業的巨大機會。據預測,低碳僅在新能源領域,10年內中國新增投資就將高達4.5萬億元人民幣。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沒有為開發中國家規定減排或限排義務。中國沒有承擔具體的減排義務,但是西方國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環境標準、環境標誌和市場準入等條件,對中國形成了新的貿易技術壁壘或貿易限制。中國和中國企業只有早日躋身這場低碳化的競賽,才能參與遊戲規則的制定,免得成為“局外人”。

同時,低碳化也為其提供諮詢服務的行當開闢了機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學處處長趙剛說:“目前,在歐美一些國家,圍繞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的服務產業發展很快。這些圍繞如何節能、怎樣進行節能改造等做諮詢服務的產業也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中國低碳化還是政府主導,政府推出的四萬億元(約合5850億美元)刺激經濟政策中,清潔發展得到了著重強調,同時,政府還出台了許多支持發展低碳技術的政策和法規。但是,看到這種行政化帶來的短期效率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可能出現的長期動力不足的情況。所以持續的低碳金融創新,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和能源轉型以及低碳化的全球性,都孕育著巨大的商業機遇。同時,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如能成功達成協定,必將為更多的合作機會打開大門。

低碳化對中國的挑戰

目前,全球面臨的危機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市場自己產生因而也能被市場消解的危機,比如當下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另一類是受外生條件的約束,市場不能解決的危機,比如土地、空氣、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等,不是隨著價格提高就能增加供給的產品和資源約束所導致的危機。這樣的危機是真正值得我們長期關注的。前者隨著時間延續遲早都會過去,例如經歷了1929-1933年的大蕭條、1972年的石油危機,我們人類仍舊活著,活得好好的,而且還進步了。今天我們談論的是資源環境危機,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替代性資源,使我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能夠持續增加能源和資源的供給。

世界為什麼關注中國的能源消耗

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經濟以任何的速率增長,都將是非常大的數字。今年,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增速是8.6%。我更樂觀,認為實現9.0%的增長問題不太大。在GDP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有一個經驗算法,表明兩者是嚴格的線性正相關關係,就是增長率越高,能源消耗越多。既然中國還將保持較高增長率,而且我預測中國維持7.6%以上的年增長將持續15年,因而與之相關,資源環境的壓力就凸顯出來了,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整個世界對中國的能源消耗恐慌了。但是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在創造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巨大代價。

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總量的10.1%,中國每年增長的物質財富卻只占世界總量的6-7%,因為兩者是線性相關的,我們對財富的貢獻率小於能源消耗的比率,說明我們的經濟成長方式有問題,還是粗放式的,我們的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還不高,因此,任何水平的經濟成長都意味著更加嚴重的資源消耗。

再來看中國目前的資源經濟效率。所謂資源經濟效率,就是每單位GDP消耗了多少資源。這是世界上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成長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前面說7.6%的年增長還將持續15年。然而,伴隨這個持續高增長的是另外一種情形,就是資源經濟效率不高,意味著每單位GDP消耗了更多的資源,而且消耗的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我們不必擔憂中國經濟能否高增長,但我們不得不為中國經濟高增長背後的資源高消耗擔憂。

中國經濟成長的困境

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的經濟奇蹟為什麼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資源性產業?中國經濟對環境的壓力為什麼逐步增加?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處在工業化中前期走向中後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成長率一定是高的,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也一定是高的。我們每單位GDP為什麼會消耗更多能源?就是因為我們大量使用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我們大量耗電,大量耗用原煤,我們的生產、生活對能源的消耗是持續增加的。我們希望改善生活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的資源環境嚴重不匹配。它反映了一個事實:經濟處於這個發展階段,中間投入品的大量使用是必然的。只要大量使用這些中間投入品,使用效率又不高,那么資源環境壓力增大也是必然的。

從整個世界來看,雖然歐債危機導致能源消耗下降了,能源價格也隨之下降,然而,動態地看,目前歐美的經濟低迷只是階段性的,走過這個階段後,它們當然也不會像中國那樣高增長,但哪怕是年均3%的增長,世界能源形勢就會非常嚴峻。因此,全世界仍然有油價上漲的壓力,高油價的情形極有可能捲土重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責任、有義務維持世界均勢,維繫一部分國家的權利來制約另一部分國家的權利。我們要尊重所有人類文明。西方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文明國家的崛起。崛起有兩種機制,一種是掠奪,一種是發展改革。中國屬於後者,所以是一個傳統文明國家以文明方式實現的崛起。因此,我們在這個世界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隨著中國物質財富總量的增加,經濟實力在世界物質財富中所占比例的提高,中國的責任義務分量也會越來越重。面對這樣一個因資源而戰,或為維護國家政治話語、政治權利而戰的世界格局,中國該當何為?這是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

中國如何應對資源環境壓力

當下發生的這場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人們都是沉浸在一種悲傷的情緒下去談論的。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看看另外一個比之更嚴重、更重要的危機,那就是能源危機。我們判斷,未來中長期整個世界還有三個最可能發生的危機:一是當下仍然沒有走出來的金融危機,將來還會發生。第二種危機是農業危機,農業危機根本上也是資源危機,關鍵是土地資源。第三個危機就是前面講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危機。也正因為這樣,世界正在醞釀三大努力:尋找新的替代能源的努力;傳統能源的清潔化改造;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圍繞這三件事,我們再看中國應該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第一,發展生物醫藥或者叫廣義的生物產業;第二,發展高新裝備製造業,也叫高端裝備製造,因為在製造業中,中國遠遠沒有完成進口替代。第三,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台去支持高端製造業,用現代新型信息產品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面對能源危機,我們有很多產業升級的舉措。此外,還有新能源產業本身的發展。

新材料、生物產業、新能源、新動力汽車、涉農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物流產業的發展,都是著眼於我們所迴避不了的增長與資源之間的衝突。面對這樣的衝突,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我們過度消耗資源的產業體系。我們需要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要用新技術來武裝我們的產業,從而減少對資源的依賴。要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要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以,我們提出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著眼點,就是緩解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

低碳化:第四次浪潮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來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世界文明先後經歷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第一次浪潮是農業文明,實現人類農耕文明的興起,帶動農業的輝煌發展;第二次浪潮是工業文明,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帶來工業化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領信息化改革,全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經濟和社會的整體出發,努力構建低碳化發展新體系,著重在七個方面實現“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發展對環境、氣候影響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清潔能源,如核電、天然氣等;一類是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核能作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無污染等特點,是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天然氣是低碳能源,燃燒後無廢渣、廢水產生,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淨等優勢。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能源資源,對環境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實現零排放。特別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完全沒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質能源中的秸稈燃料發電,農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應。

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開發的資源條件和技術潛力。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化。

交通低碳化

當今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費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占到全社會排放總量的30%。面對不斷惡化的氣候和環境,交通運輸領域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趨勢。中國在實行交通低碳化中,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氣軌道交通現已成為發展交通的新亮點。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乙醇燃料汽車、生物柴油汽車、天然氣汽車、二甲醚汽車等類型。努力發展電氣軌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徑。電氣軌道交通是以電氣為動力,以軌道為走行線路的客運交通工具,已成為理想的低碳運輸方式。城市電氣軌道交通分為城市電氣鐵道、地下鐵道、單軌、導向軌、輕軌、有軌電車等多種形式。

建築低碳化

目前世界各國建築能耗中排放的CO2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0%—40%。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建設大國,十分重視推廣太陽能建築和節能建築,積極推進建築低碳化進程。

太陽能建築主要是利用太陽能代替常規能源,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陽光屋頂等途徑,為建築物和居民提供採暖、熱水、空調、照明、通風、動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陽能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利用太陽能實現“零能耗”,建築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應均來自太陽能,常規能源消耗為零。綠色設計理念對太陽能建築來說尤為重要,建築應該從設計開始就將太陽能系統考慮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太陽能外露部件與建築立面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太陽能與建築材料一體化。

建築節能是在建築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可再生能源的套用、自然通風采光的設計、新型建築保溫材料的使用、智慧型控制等降低建築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動。建築節能要在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築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採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等等。

農業低碳化

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實施農業低碳化中主要強調植樹造林、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

植樹造林是農業低碳化最簡易、最有效的途徑。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也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通過水資源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益。

有機農業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通過使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採用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墒條件,提高土壤生產力;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特別是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量。有機農業已成為新型農業的發展方向。

工業低碳化

工業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工業低碳化主要是發展節能工業,重視綠色製造,鼓勵循環經濟。

節能工業包括工業結構節能、工業技術節能和工業管理節能三個方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工業結構朝著節能降碳的方向發展。著力加強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主攻技術節能,研發節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快速有效地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目標。

綠色製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從而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最佳化。

工業低碳化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循環經濟,一要在生產過程中,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生產企業和環節之間進行循環、多級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進行“廢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料,把它作為下一個生產環節的或另一部門的原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產品與服務非物質化。產品與服務的非物質化是指用同樣的物質或更少的物質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服務低碳化

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走低碳化道路,著力發展綠色服務、低碳物流和智慧型信息化。

綠色服務,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無污、無害、無毒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的服務。綠色服務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從服務流程的服務設計、服務耗材、服務產品、服務行銷、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減污,以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低碳物流要實現物流業與低碳經濟的互動支持,通過整合資源、最佳化流程、施行標準化等實現節能減排,先進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經濟下的生產方式,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

智慧型信息化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的服務低碳化途徑。通過服務智慧型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務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依賴,將部分有形服務產品,採用智慧型信息化手段轉變為軟體等形式,進一步減少服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消費低碳化

低碳化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消費方式,實行消費的低碳化。消費低碳化要從綠色消費、綠色包裝、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進行消費引導。

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要通過綠色消費引導,使消費者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接受消費低碳化,支持循環消費,倡導節約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包裝是能夠循環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適度的包裝。綠色包裝要求包裝材料和包裝產品在整個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不產生危害,主要包括:適度包裝,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所用材料最少;易於回收和再循環;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不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危害。

消費環節必須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費過程中應當選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包括可降解塑膠、再生紙以及採用循環使用零部件的機器等。對消費使用過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如汽車、家用電器等,要修舊利廢,重複使用和再生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