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伺服器主要分為兩類:
非x86伺服器
非x86伺服器:包括大型機、小型機和UNIX伺服器,它們是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或EPIC(並行指令代碼) 處理器,並且主要採用UNIX和其它專用作業系統的伺服器,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處理器,SUN與富士通公司合作研發的SPARC處理器、EPIC處理器主要是Intel研發的安騰處理器等。這種伺服器價格昂貴,體系封閉,但是穩定性好,性能強,主要用在金融、電信等大型企業的核心繫統中。
x86伺服器
x86伺服器:又稱CISC(複雜指令集)架構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處理器晶片和Windows作業系統的伺服器。價格便宜、兼容性好、穩定性較差、安全性不算太高,主要用在中小企業和非關鍵業務中。
按套用層次劃分
按套用層次劃分通常也稱為“按伺服器檔次劃分”或 “按網路規模”分,是伺服器最為普遍的一種劃分方法,它主要根據伺服器在網路中套用的層次(或伺服器的檔次來)來劃分的。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伺服器檔次並不是按伺服器CPU主頻高低來劃分,而是依據整個伺服器的綜合性能,特別是所採用的一些伺服器專用技術來衡量的。按這種劃分方法,伺服器可分為:入門級伺服器、工作組級伺服器、部門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
1、入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最基礎的一類伺服器,也是最低檔的伺服器。隨著PC技術的日益提高,許多入門級伺服器與PC機的配置差不多,所以也有部分人認為入門級伺服器與“PC伺服器”等同。這類伺服器所包含的伺服器特性並不是很多,通常只具備以下幾方面特性:
1有一些基本硬體的冗餘,如硬碟、電源、風扇等,但不是必須的;
2通常採用SCSI接口硬碟,也有採用SATA串列接口的;
3部分部件支持熱插拔,如硬碟和記憶體等,這些也不是必須的;
4通常只有一個CPU,但不是絕對;
5記憶體容量最大支持16GB。
這類伺服器主要採用Windows或者NetWare網路作業系統,可以充分滿足辦公室型的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檔案共享、數據處理、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套用的需求。這種伺服器與一般的PC機很相似,有很多小型公司乾脆就用一台高性能的品牌PC機作為伺服器,所以這種伺服器無論在性能上,還是價格上都與一台高性能PC品牌機相差無幾。
入門級伺服器所連的終端比較有限(通常為20台左右),況且在穩定性、可擴展性以及容錯冗餘性能較差,僅適用於沒有大型資料庫數據交換、日常工作網路流量不大,無需長期不間斷開機的小型企業。不過要說明的一點就是目前有的比較大型的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在後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中也劃分出幾個檔次,其中最低檔的一個企業級伺服器檔次就是稱之為"入門級企業級伺服器",這裡所講的入門級並不是與我們上面所講的"入門級"具有相同的含義,不過這種劃分的還是比較少。還有一點就是,這種伺服器一般採用Intel的專用伺服器CPU晶片,是基於Intel架構(俗稱"IA結構")的,當然這並不是一種硬性的標準規定,而是由於伺服器的套用層次需要和價位的限制。
2、工作組伺服器
工作組伺服器是一個比入門級高一個層次的伺服器,但仍屬於低檔伺服器之類。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只能連線一個工作組(50台左右)那么多用戶,網路規模較小,伺服器的穩定性也不像下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那樣高的套用環境,當然在其它性能方面的要求也相應要低一些。工作組伺服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點:
1.通常僅支持單或雙CPU結構的套用伺服器(但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SUN的工作組伺服器就有能支持多達4個處理器的工作組伺服器,當然這類型的伺服器價格方面也就有些不同了)。
2.可支持大容量的ECC記憶體和增強伺服器管理功能的SM匯流排。
3.功能較全面、可管理性強,且易於維護。
4.採用Intel伺服器CPU和Windows/NetWare網路作業系統,但也有一部分是採用UNIX系列作業系統的。
5.可以滿足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數據處理、檔案共享、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套用的需求。
工作組伺服器較入門級伺服器來說性能有所提高,功能有所增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但容錯和冗餘性能仍不完善、也不能滿足大型資料庫系統的套用,但價格也比前者貴許多,一般相當於2~3台高性能的PC品牌機總價。
3、部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屬於中檔伺服器之列,一般都是支持雙CPU以上的對稱處理器結構,具備比較完全的硬體配置,如磁碟陣列、存儲托架等。部門級伺服器的最大特點就是,除了具有工作組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點外,還集成了大量的監測及管理電路,具有全面的伺服器管理能力,可監測如溫度、電壓、風扇、機箱等狀態參數,結合標準伺服器管理軟體,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伺服器的工作狀況。同時,大多數部門級伺服器具有優良的系統擴展性,能夠滿足用戶在業務量迅速增大時能夠及時線上升級系統,充分保護了用戶的投資。它是企業網路中分散的各基層數據採集單位與最高層的數據中心保持順利連通的必要環節,一般為中型企業的首選,也可用於金融、郵電等行業。
部門級伺服器一般採用IBM、SUN和HP各自開發的CPU晶片,這類晶片一般是RISC結構,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一般是UNIX系列作業系統,LINUX也在部門級伺服器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部門級伺服器可連線100個左右的計算機用戶、適用於對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高一些的中小型企業網路,其硬體配置相對較高,其可靠性比工作組級伺服器要高一些,當然其價格也較高(通常為5台左右高性能PC機價格總和)。由於這類伺服器需要安裝比較多的部件,所以機箱通常較大,採用機櫃式的。
4、企業級伺服器
企業級伺服器是屬於高檔伺服器行列,正因如此,能生產這種伺服器的企業也不是很多,但同樣因沒有行業標準硬體規定企業級伺服器需達到什麼水平,所以也看到了許多本不具備開發、生產企業級伺服器水平的企業聲稱自己有了企業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最起碼是採用4個以上CPU的對稱處理器結構,有的高達幾十個。
另外一般還具有獨立的雙PCI通道和記憶體擴展板設計,具有高記憶體頻寬、大容量熱插拔硬碟和熱插拔電源、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群集性能等。這種企業級伺服器的機箱就更大了,一般為機櫃式的,有的還由幾個機櫃來組成,像大型機一樣。企業級伺服器產品除了具有部門級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性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還具有高度的容錯能力、優良的擴展性能、故障預報警功能、線上診斷和RAM、PCI、CPU等具有熱插拔性能。有的企業級伺服器還引入了大型計算機的許多優良特性。這類伺服器所採用的晶片也都是幾大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自己開發的獨有CPU晶片,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一般也是UNIX(Solaris)或LINUX。
企業級伺服器適合運行在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高處理速度和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證券、交通、郵電、通信或大型企業。企業級伺服器用於聯網計算機在數百台以上、對處理速度和數據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大型網路。企業級伺服器的硬體配置最高,系統可靠性也最強。
伺服器中配置固態硬碟已經是一個普遍的選擇,特別是如果只有很小比例的伺服器存在性能問題的話尤其如此。固態硬碟可以幫助用戶解決伺服器性能的瓶頸。固態硬碟也可以讓高速存儲更加的接近處理器並將共享存儲網路這個潛在的瓶頸剔除掉。目前有三種固態硬碟的形式作為達標:即硬碟驅動型SSD,SSD DIMM和PCIs SSD。
5、典型伺服器套用
辦公OA伺服器
ERP伺服器
WEB伺服器
資料庫伺服器
財務伺服器
郵件伺服器
列印伺服器
集群伺服器
無盤辦公系統
無盤網咖伺服器
無盤教學系統
視頻監控伺服器
流媒體伺服器
VOD視頻點播伺服器
網路下載
SP服務
網路教學伺服器
IDC-主機出租
IDC-虛擬空間
IDC-網遊
IDC-主機託管
遊戲伺服器
高性能計算(HPC)
桌面超算
論壇伺服器
特性
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衡量伺服器是否達到了其設計目的;R:Reliability可靠性;A:Availability可用性;S:Scalability可擴展性;U:Usability易用性;M:Manageability可管理性,即伺服器的RASUM衡量標準。
1、可擴展性
伺服器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這是因為企業網路不可能長久不變,特別是在當今資訊時代。如果伺服器沒有一定的可擴展性,當用戶一增多就不能勝任的話,一台價值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伺服器在短時間內就要遭到淘汰,這是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的。為了保持可擴展性,通常需要在伺服器上具備一定的可擴展空間和冗餘件(如磁碟陣列架位、PCI和記憶體條插槽位等)。
可擴展性具體體現在硬碟是否可擴充,CPU是否可升級或擴展,系統是否支持WindowsNT、Linux或UNIX等多種可選主流作業系統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前期投資為後期充分利用。
2、易使用性
伺服器的功能相對於PC機來說複雜許多,不僅指其硬體配置,更多的是指其軟體系統配置。伺服器要實現如此多的功能,沒有全面的軟體支持是無法想像的。但是軟體系統一多,又可能造成伺服器的使用性能下降,管理人員無法有效操縱。所以許多伺服器廠商在進行伺服器的設計時,除了在伺服器的可用性、穩定性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外,還必須在伺服器的易使用性方面下足功夫。
伺服器的易使用性主要體現在伺服器是不是容易操作,用戶導航系統是不是完善,機箱設計是不是人性化,有沒有關鍵恢復功能,是否有作業系統備份,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培訓支持等方面。
3、可用性等等
對於一台伺服器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的“可用性”,即所選伺服器能滿足長期穩定工作的要求,不能經常出問題。其實就等同於Sun所提出的可靠性(Reliability)。
因為伺服器所面對的是整個網路的用戶,而不是單個用戶,在大中型企業中,通常要求伺服器是永不中斷的。在一些特殊套用領域,即使沒有用戶使用,有些伺服器也得不間斷地工作,因為它必須持續地為用戶提供連線服務,而不管是在上班,還是下班,也不管是工作日,還是休息、節假日。這就是要求伺服器必須具備極高的穩定性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專門的伺服器都要7X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特別像一些大型的網路伺服器,如大公司所用伺服器、網站伺服器,以及提供公眾服務iqdeWEB伺服器等更是如此。對於這些伺服器來說,也許真正工作開機的次數只有一次,那就是它剛買回全面安裝配置好後投入正式使用的那一次,此後,它不間斷地工作,一直到徹底報廢。如果動不動就出毛病,則網路不可能保持長久正常運作。為了確保伺服器具有高得“可用性”,除了要求各配件質量過關外,還可採取必要的技術和配置措施,如硬體冗餘、線上診斷等。
4、易管理性
在伺服器的主要特性中,還有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伺服器的“易管理性”。雖然我們說伺服器需要不間斷地持續工作,但再好的產品都有可能出現故障,拿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是不知道它可能壞,而是不知道它何時壞。伺服器雖然在穩定性方面有足夠保障,但也應有必要的避免出錯的措施,以及時發現問題,而且出了故障也能及時得到維護。這不僅可減少伺服器出錯的機會,同時還可大大提高伺服器維護的效率。其實也就是Sun提出的可服務性(Serviceability)。
伺服器的易管理性還體現在伺服器有沒有智慧型管理系統,有沒有自動報警功能,是不是有獨立與系統的管理系統,有沒有液晶監視器等方面。只有這樣,管理員才能輕鬆管理,高效工作。
硬體
伺服器作為硬體來說,通常是指那些具有較高計算能力,能夠提供給多個用戶使用的計算機。伺服器與PC機的不同點很多,例如PC機在一個時刻通常只為一個用戶服務。伺服器與主機不同,主機是通過終端給用戶使用的,伺服器是通過網路給客戶端用戶使用的。
和普通的PC相比, 伺服器需要連續的工作在7X24小時環境。這就意味著伺服器需要等多的穩定性技術RAS,比如支持使用ECC記憶體。
根據不同的計算能力,伺服器又分為工作組級伺服器,部門級伺服器和企業級伺服器。伺服器作業系統是指運行在伺服器硬體上的作業系統。伺服器作業系統需要管理和充分利用伺服器硬體的計算能力並提供給伺服器硬體上的軟體使用。
結構
伺服器系統的硬體構成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電腦有眾多的相似之處,主要的硬體構成仍然包含如下幾個主要部分:中央處理器、記憶體、晶片組、I/O匯流排、I/O設備、電源、機箱和相關軟體。這也成了我們選購一台伺服器時所主要關注的指標。
整個伺服器系統就像一個人,處理器就是伺服器的大腦,而各種匯流排就像是分布於全身肌肉中的神經,晶片組就像是骨架,而I/O設備就像是通過神經系統支配的人的手、眼睛、耳朵和嘴;而電源系統就像是血液循環系統,它將能量輸送到身體的所有地方。
在信息系統中,伺服器主要套用於資料庫和Web服務,而PC主要套用於桌面計算和網路終端,設計根本出發點的差異決定了伺服器應該具備比PC更可靠的持續運行能力、更強大的存儲能力和網路通信能力、更快捷的故障恢復功能和更廣闊的擴展空間,同時,對數據相當敏感的套用還要求伺服器提供數據備份功能。而PC機在設計上則更加重視人機接口的易用性、圖像和3D處理能力及其他多媒體性能。
CPU
伺服器的CPU仍按CPU的指令系統來區分,通常分為CISC型CPU和RISC型CPU兩類,後來又出現了一種64位的VLIM(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超長指令集架構)指令系統的CPU。
CISC型CPU
CISC是英文“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縮寫,中文意思是“複雜指令集”,它是指英特爾生產的x86(intel CPU的一種命名規範)系列CPU及其兼容CPU(其他廠商如AMD,VIA等生產的CPU),它基於PC機(個人電腦)體系結構。這種CPU一般都是32位的結構,所以我們也把它稱為IA-32 CPU。(IA: 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構)。CISC型CPU主要有intel的伺服器CPU和AMD的伺服器CPU兩類。
RISC型CPU
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精簡指令集”。它是在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CISC型CPU ,RISC型CPU不僅精簡了指令系統,還採用了一種叫做“超標量和超流水線結構”,架構在同等頻率下,採用RISC架構的CPU比CISC架構的CPU性能高很多,這是由CPU的技術特徵決定的。RISC型CPU與Intel和AMD的CPU在軟體和硬體上都不兼容。
外形
機架式
機架式伺服器的外形看來不像計算機,而像交換機,有1U(1U=1.75英寸=4.445CM)、2U、4U等規格。機架式伺服器安裝在標準的19英寸機櫃裡面。這種結構的多為功能型伺服器。
對於信息服務企業(如ISP/ICP/ISV/IDC)而言,選擇伺服器時首先要考慮伺服器的體積、功耗、發熱量等物理參數,因為信息服務企業通常使用大型專用機房統一部署和管理大量的伺服器資源,機房通常設有嚴密的保全措施、良好的冷卻系統、多重備份的供電系統,其機房的造價相當昂貴。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部署更多的伺服器直接關係到企業的服務成本,通常選用機械尺寸符合19英寸工業標準的機架式伺服器。機架式伺服器也有多種規格,例如1U(4.45cm高)、2U、4U、6U、8U等。通常1U的機架式伺服器最節省空間,但性能和可擴展性較差,適合一些業務相對固定的使用領域。4U以上的產品性能較高,可擴展性好,一般支持4個以上的高性能處理器和大量的標準熱插拔部件。管理也十分方便,廠商通常提供以相應的管理和監控工具,適合大訪問量的關鍵套用,但體積較大,空間利用率不高。
刀片
刀片式伺服器是指在標準高度的機架式機箱內可插裝多個卡式的伺服器單元,實現高可用和高密度。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機板。它們可以通過"板載"硬碟啟動自己的作業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塊母板運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用戶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因此相較於機架式伺服器和機櫃式伺服器,單片母板的性能較低。不過,管理員可以使用系統軟體將這些母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連線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並同時共享資源,為相同的用戶群服務。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性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鬆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
塔式
塔式伺服器應該是大家見得最多,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種伺服器結構類型,因為它的外形以及結構都跟我們平時使用的立式PC差不多,當然,由於伺服器的主機板擴展性較強、插槽也多出一堆,所以個頭比普通主機板大一些,因此塔式伺服器的主機機箱也比標準的ATX機箱要大,一般都會預留足夠的內部空間以便日後進行硬碟和電源的冗餘擴展。
由於塔式伺服器的機箱比較大,伺服器的配置也可以很高,冗餘擴展更可以很齊備,所以它的套用範圍非常廣,應該說使用率最高的一種伺服器就是塔式伺服器。我們平時常說的通用伺服器一般都是塔式伺服器,它可以集多種常見的服務套用於一身,不管是速度套用還是存儲套用都可以使用塔式伺服器來解決。
機櫃式
在一些高檔企業伺服器中由於內部結構複雜,內部設備較多,有的還具有許多不同的設備單元或幾個伺服器都放在一個機櫃中,這種伺服器就是機櫃式伺服器。機櫃式通常由機架式、刀片式伺服器再加上其它設備組合而成。
對於證券、銀行、郵電等重要企業,則應採用具有完備的故障自修復能力的系統,關鍵部件應採用冗餘措施,對於關鍵業務使用的伺服器也可以採用雙機熱備份高可用系統或者是高性能計算機,這樣的系統可用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證。
作業系統
伺服器平台的作業系統。Unix作業系統,由於是Unix的後代,大多都有較好的作伺服器平台的功能。
軟體
伺服器軟體的定義如前面所述,伺服器軟體工作在客戶端-伺服器(C/S)或瀏覽器-伺服器(B/S)的方式,有很多形式的伺服器,常用的包括:
檔案伺服器(File Server)
資料庫伺服器(Database Server)
郵件伺服器(Mail Server)
網頁伺服器(Web Server)
FTP伺服器(FTP Server)
域名伺服器(DNS Server)
應用程式伺服器(AP Server)
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
電腦名稱轉換伺服器
故障排除
伺服器故障排除是一門精細的工藝,但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把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和快速。ITIL方法深入研究如何解決伺服器故障或相關問題,但總的主旨是儘可能快速和有效地縮小問題範圍。退一步想想如何從邏輯上解決中斷期間的問題。例如,如果有用戶抱怨不能訪問一些東西,看看其他用戶有沒有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消除本地某個具體終端用戶設備問題的可能性。以下全方面指南旨在幫助考慮故障診斷流程和過程。請結合自己的指導原則和技術優勢使用。
問題普遍存在嗎?
需要的第一條信息是停機或效率變慢發生的範圍以及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就像是網路問題可能是因為踩線而影響了一台PC或小的群集。
如果同一問題影響到了多位用戶,可以排除環境變數,比如本地PC上的軟體誤操作或硬體問題。
如果有多個網站,它們全部受影響嗎?這樣可以確定問題是否在於本地伺服器。
是伺服器引起的問題嗎?
不同的部門之間傾向於相互指責。系統管理員會將服務前台緩慢的應用程式回響歸咎於網路;網路管理員抱怨存儲區域網路(SAN);存儲管理員指責軟體部門。如果正在解決一個問題——尤其是像應用程式變慢這類無法確定原因所在的問題——那么,確定數據中心裡哪些區域的基礎設施受到了影響。當多個伺服器和應用程式發生故障,通常可以排除伺服器問題,真正的問題可能來自網路或存儲陣列。虛擬化環境中,檢查所有受影響的虛擬機的物理主機位置,確保它們沒有共享受損的硬體。
通過排除,結果最終通常會指向某個明確的罪魁禍首,但並非總是如此。發現問題的共性,嘗試不同的因素組合,以縮小可能性。例如,問題可能源於檔案共享時複製時間過長。如果在相同站點上,從一台伺服器複製到另一台伺服器時,是否也很緩慢?如果是的話,可排除廣域網路的嫌疑。在伺服器上的本地磁碟之間複製過程是否緩慢?如果是的話,可排除SAN或區域網路的嫌疑。如果你不得不使用數據包捕獲或輸入/輸出(I/O)速度測試,故障排除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文檔
文檔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故障診斷工具,可輕鬆訪問環境的拓撲,並了解應用程式是如何工作的,使得能夠迅速排除伺服器問題。
需要有紮實的數據中心操作知識,並拷問自己幾個重要的問題:每個應用程式涉及多少台伺服器?基本的網路設定是什麼?當前是什麼基礎設施?這些問題很有價值。例如,如果有兩台套用伺服器供客戶端通過循環DNS訪問,同時一半用戶反饋有問題。從一開始就知道一半的用戶連線到各自的伺服器,因此不會將時間浪費到另外一台伺服器上並試圖解決問題。
溝通
溝通是診斷伺服器故障的關鍵。例如同事昨晚更改了伺服器設定,結果第二天一些東西無法使用。那么需要了解做了哪些更改,因為這可能就是原因所在。大型企業有正式的改革形勢,涉及到每個人,但並不是所有的IT小組都會享受(或者阻礙,這得看你怎么看待這件事了)的。
當一個新的應用程式或其他項目改變投入生產時,溝通可以幫助數據中心團隊做好準備並積極地檢查環境。否則當終端用戶開始抱怨套用無法正常工作的時候,不得不詢問新應用程式的部署和資源需求等情況。
監控
在對伺服器進行故障排除時,對正在進行的操作進行完整的描述可以幫助節省時間。
市場上有很多監控工具用於不同規模和架構的數據中心。正確配置之後,它們會跟蹤關鍵指標,如延遲和I/O速度等。監控工具還會提醒你潛在的有用的信息,例如一個只剩1%磁碟空間的驅動器將要導致伺服器問題。
很多產品還會對服務進行監控,因此如果某個關鍵服務崩潰或中斷,監控工具會發出警告或自動按照已設定的規則嘗試重啟。
檢查日誌
令人驚訝的是,伺服器和相關的日誌常常被忽視。
當出現問題時,技術人員認為他們知道問題出自哪裡,並且會花好幾個小時來證明他們的正確性。但是如果他們花上幾分鐘的時間檢查一下日誌,會發現已記錄下來的確切的問題。例如,如果知道正在互動的兩件事情以及它們的賬戶,就能夠很容易解決許可問題。
查看微軟Windows中的Event Viewer日誌或Unix/Linux伺服器上的系統記錄,這上面顯示了警告和錯誤。應用程式日誌也值得一看,因為它們通常包含錯誤的數據,指向正確的根本方向。
支持
有些管理員調用供應商和日誌記錄,但最好不要這樣做。檢查基礎事項之後,花幾分鐘調用日誌,而不是直到停機幾個小時後再這樣做。
在解決事情之前不要著急,檢查數據中心供應商支持的服務水平協定。如果供應商直到第二個工作日都沒主動聯繫你,記錄問題可以儘早避免一個令人沮喪的夜晚。
許多供應商網上有具體說明如何解決伺服器問題。從知識庫和線上論壇中檢查供應商的資源。
不能排除伺服器問題並且在前五分鐘內解決問題著實會令人沮喪,但是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充足的準備、溝通和對環境的理解是拯救錯誤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