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國棟

伍國棟,民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社會兼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個人簡歷

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科,198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獲文學(藝術)碩士學位。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學教育與科研》主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1995年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現任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主編,民族音樂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音樂學理論、中國傳統音樂及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理論研究、音樂教育研究等。

教學優勢

藝術學教育理論和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及教學主講民族音樂學概論。

主要著作

瑤族民歌》(合作),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白族音樂志》(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中國音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主要論文

《民間合唱園地里的小花》,《人民音樂》1982年第6期。

《民族音樂中的“子母聲”》,《中國音樂》1983年第1期。

《聽中國打擊樂音樂會》,《中國音樂》1985年第1期。

《桂、湘、粵邊界瑤族民歌考察》(第2作者)《中國音樂學》1985年第1期。

《侗族民間合唱鏇宮實踐的初步探討》,《音樂研究》1985年第4期。

《民族聲樂曲“垛句”唱腔的結構型態和藝術功能》,《音樂探索》1986年第1期。

《論民族音樂現象的系統化結構》,《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田野作業的方法論思考》,《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漢代雜技音樂》,《中國音樂》1986年第4期。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鑑》1987年。

《長鼓研究——兼論細腰鼓之起源》,《中國音樂學》1987年第4期。

《通俗歌曲及其傳播的民間音樂本質》,《人民音樂》1988年第3期。

《民族音樂現象系統化結構的綜合研究》,《音樂研究》1989年第1期。

《〈白族音樂志〉體例 》,《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3期。

《潤物細無聲——1990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述評》,《中國音樂年鑑》1991年。

《歷史積累上的飛躍——中國民族器樂表演藝術歷史及發展概觀 》,《音樂研究》1991年第3期。

《從荒蕪走向繁茂——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四十年》,《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3期。

《白族那馬支系音樂及其文化構成透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實地調查資料儲存的理論及方法》,《中國音樂學》1993年第4期。

《民間音樂作品書面規範顯示及其權利歸屬》,《人民音樂》1994年Z1期。

《實地調查的經驗積累和科學意義及作用再認識》,《中國音樂》1995年第1期。

《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類型》,《中國音樂》1996年第1期。

《在傳承過程中新生——工尺譜存在意義和作用的思考》,《中國音樂》1997年第1期。

《收穫的季節——1997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鑑》1998年。

《關於撰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的幾個問題》,《人民音樂》1998年第1期。

《近代新音樂環境中的“國樂”處境》,《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1998年。

《1998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鑑》1999年。

《“納西古樂”名實談—答〈人民音樂〉記者問》,《人民音樂》1999年第1期。

《留得華韻播寰宇——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祭》,《中國音樂》1998年第2期。

《進入音樂大師的生活時空——〈世界著名音樂大師圖典〉序》,《藝術學教育與科研》1999年。

《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上)》,《音樂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下)》,《音樂研究》2001年第1期。

《百年之計,莫如樹人》,《藝術學教育與科研》2001年。

《音樂基礎教育的文化層面定位》,《香港“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讀者論壇會論文集》2002年。

《樂史圖說四則——骨哨、骨笛、陶鍾和夔鼓音樂圖象學描述》,《南陽師院學報》2002年第5期。

《〈雲南民族音樂論〉序》,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民族音樂學如何強調其實踐性》,《音樂與表演》2003年第1期。

《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實踐層面》,《人民音樂》2004年第2期。

《民族音樂學概論》, 《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科版)》2004年。

《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創建》,《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3期。

《修煉資料積累和文獻研究“基本功”——為〈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論文獻綜錄〉結題而作》,《音樂與表演》2004年第3期。

《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上) 》,《黃鐘》2005年第1期。

《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下) 》,《黃鐘》2005年第2期。

《絲竹聲聲入耳來——評〈江南絲竹音樂大成〉》,《中華讀書報》 2005-05-11。

《先秦絲竹樂辨蹤》,《音樂與表演》2005年第2期。

《樂目新撰舉要——〈中國音樂詞典〉(少數民族音樂部分)增修釋例》,《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4期。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以傳統音樂文化類型為題》,《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交響》2006年第1期。

《一個“流域”兩個“中心”——江南絲竹的淵源與形成》,《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

《〈三六〉與〈三六〉“家族” 》,《中國音樂》2006年第4期。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新拓展》,《音樂與表演》2006年第4期。

《藝術學的田野考察》,《藝術學研究》2007年創刊號。

《環太湖地區的樂社傳統——蘇南“絲竹繁興”的人文歷史背景研究》,《中國音樂》2007年第1期。

《豈一個“樂派”了得——傳統音樂流派與“中華樂派”芻議》,《人民音樂》2007年第2期。

《江南絲竹二胡源流與“聲腔化”演奏傳統》,《音樂與表演》2007年第2期。

《蘇南“絲竹繁興”的樂社背景》,《人民音樂》2007年第7期。

《江南絲竹曲目類型及來源》,《中國音樂》2007年第3期。

《什麼是有力度見成效的保護?》,《中國藝術報》 2007-07-27。

《隋唐燕樂樂隊編制特徵窺探》,《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江南絲竹”概念及研究述評》,《藝術百家》2008年第1期。

《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

《江南絲竹笛簫演奏的“崑曲”“琴樂”傳統》,《中國音樂》2008年第2期。

《研究材料的原創性——在首屆“音樂學博導論壇”上的發言》,《音樂與表演》2008年第3期;

《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大理古城“洋人街”戲台“天天有戲”調查 》(第一作者),《中國音樂》2008年第4期;

《〈四合〉與〈四合〉族 》,《音樂研究》2008年第6期;

《絲竹遺響迤沙拉》,《人民音樂》2009年第1期;

《得失有三思,皆可以為鑑——民族音樂學理論及方法傳承反思錄》,《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江南絲竹樂社“蘇南三社”調查》,藝術百家,2009年第3期;

《江南絲竹琵琶演奏的“文曲”傳統》,中國音樂,2009年第4期;

《六板》與《六板》族——江南絲竹曲目家族構成辨識之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年第4期;

《“樂種”研究四個邏輯層面的構思與設計——為“江南絲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交響,2009年地4期;

科研獲獎

《長鼓研究》,1988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獎。

《民族音樂現象系統化結構的綜合研究》,1991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獎。

《中國音樂》,1999年獲文化部首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中國民間音樂》,2002年獲第四屆江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實踐層面》,2004年獲中國文聯“優秀評論(理論類)獎”。

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編審),2004年獲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優秀編審工作獎”。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2005年獲江蘇省“高校社科類優秀成果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