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吹號戰列巡洋艦

伊吹號戰列巡洋艦

伊吹(日文:いぶき,英文:Ibuki armored cruiser )是舊日本帝國海軍鞍馬級戰列巡洋艦的二號艦,建於1907年5月22日;其艦名得名自坐落於岐阜縣與滋賀縣之間的伊吹山。1912年8月28日,該艦與其姊妹艦鞍馬號一同被改列為戰列巡洋艦。

概觀

擁有國  舊日本帝國

艦級 鞍馬級巡洋戰艦

製造廠 吳海軍工廠

下訂 1904財政年度

動工 1907年5月22日

下水 1907年10月21日

服役 1907年11月11日

結局 1923年9月20日被拆解

除籍 1923年9月20日

重分類 1912年8月28日被重新分類為巡洋戰艦

技術數據

排水量 標準:14,636長噸(14,871公噸)

滿載:15,595長噸(15,845公噸)

全長 艦體全長:485英尺0英寸(147.8米)

垂標間距:450英尺0英寸(137.2米)

全寬 75英尺6英寸(23.0米)

吃水 26英尺3英寸(8.0米)

動力 2 ×垂直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引擎

2座2軸推進

最高速度 21.5節(39.8千米每小時;24.7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以14節(26千米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速度航行時為5,000海里(9,260千米;5,750英里)

乘員 844人

武器裝備

4 x 雙聯裝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炮

8 x 8吋艦炮

14 x 41年式40倍徑4.7吋艦炮

4 x 3.1英寸艦炮

3 x 18英寸(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

水線裝甲帶: 3.9~7.1英寸(99~180 mm)

甲板: 3英寸(76 mm)

炮塔: 4.9~7.1英寸(124~180 mm)

司令塔: 7.9英寸(201 mm)

炮座: 4.9~7.1英寸(124~180 mm)

設計與建造

伊吹號巡洋戰艦所使用的蒸氣渦輪引擎因為存有瑕疵,因此該艦的建造進度亦隨之被延遲;該艦比其姊妹艦鞍馬號晚了約兩年才開始動工。伊吹號於1907年5月22日在吳市海軍工廠鋪設龍骨,於同年10月21日下水,並於11月11日入役。

服役歷史

在服役後不久,伊吹號巡洋戰艦即於1911年6月25日前往泰國參加泰王拉瑪六世的加冕儀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伊吹號負責搜尋在印度洋地區活動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埃姆登號輕巡洋艦。1914年11月間,伊吹號與英國皇家海軍防護巡洋艦皮拉默斯號與彌諾陶洛斯號一同護送11艘載滿紐西蘭遠征軍的運輸艦前往澳洲西部城市奧班尼。隨後,伊吹號與澳洲皇家海軍雪梨號輕型巡洋艦一同護送包含20,000名步兵與7,500匹馬匹的澳新軍團橫渡印度洋,前往歐洲戰場。

當護衛船團在科科斯群島附近遭遇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屬的埃姆登號輕巡洋艦時,雪梨號輕巡洋艦隨即與之展開周旋,並爆發了科科斯海戰;此時的伊吹號巡洋戰艦成為澳新軍團的護衛力量。時任伊吹號巡洋艦艦長的加藤寬治(かとう ひろはる)大佐認為與埃姆登號交戰是一種榮譽,因此亦希望參與戰事,但高層命其跟隨並繼續護衛船團。當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艇於隔年訪問澳洲時,澳洲皇家海軍稱加藤寬治大佐當日的行為展現了“伊吹號的武士道精神”。[1][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