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歷史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跨國公司的對外擴張,各國勞資關係力量處於一種極端不平衡的狀態,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伴隨著貧窮的全球化,勞工權益保障日益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發起,並逐漸演變成一股世界性潮流。
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生產守則運動”。該運動要求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等企業,必須以國際勞工標準為依據來制定和實施工資、勞動時間、安全衛生等勞工標準。企業的生產守則最初是在勞工組織和消費者的壓力下,跨國公司為保持企業形象而設立的有關企業內部勞工標準方面的自律性規則,其目的著眼於改善勞工狀況。但是跨國公司自身制定的生產守則,一定程度上服從於其商業利益,實施狀況很難得到社會監督。因此,在多重力量的推動下,生產守則運動開始由跨國公司自我約束的內部生產守則向社會監督的外部生產守則轉變。
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統計,到 2000 年為止,全球共有 246個生產守則,其中 118個由跨國公司制訂,92個由行業協會和貿易協會制訂,32個由非政府組織制定,4個由國際組織制訂。如今,全球各種類型的生產守則已經超過400多個。由商貿協會、多邊組織或國際機構制定的生產守則主要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地,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由“國際社會責任組織”(SAI)於 1997年制定的 SA8000 標準。一些跨國公司為了樹立品牌形象,紛紛回響SA8000 標準,而且也要求產品配套企業和合作企業都要遵守這些守則,從而將“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擴展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開發中國家。
如今,企業社會責任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已從當初以處理勞工衝突和環保問題為主要功能,上升到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