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93年青島海洋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獲學士學位,1996年南開大學獲碩士學位,1999年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同年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年5月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同年11月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赴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11月回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研
究方向
1. 研究植物在自然生境下適應的生理基礎和分子機制:以芍藥屬、紅景天屬、蓼屬、橐吾屬植物為對象,研究植物在結構上和生理上的保護性特徵,重點分析植物抗氧化系統及捕獲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以探討極端環境下植物的適應機制。
2. 抗性育種:探討植物(包括作物、花卉)抗逆的生理生化機制,尋求提高抗逆性的方法,為品種選育及引種馴化提供理論依據。
已完成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高寒草甸橐吾屬微地理變異及趨異適應的分子機理研究 (30170149) 主持人,2002-2004年
2. 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B類)子課題 高寒植物對CO2濃度升高與溫度升高的回響 主持人,1999-2001年
3. 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實驗站開放基金 利用AFLP法研究烏魯木齊河流域寒區植物的遺傳變異和DNA多樣性 主持人,2001-2003年
4. 中國科學院冰芯與寒區環境實驗室開放基金 天山不同海拔高度寒區植物的DNA多樣性研究 主持人,
2001-2002年
5. 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 高寒植物抗凍生理機制 主要完成人,1997年-1999年
6. 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 抗旱性與耐鹽性的生理生化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
1999-2000年
承擔項目
1. 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 不同地理區域寒區植物微地理變異及趨異適應的分子機理研究 主持人,2002-2005年
2.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畫項目子課題 物種多樣性形成和維持的機制與重要生物資源的研究和保護 子課題主持人,2001-2007年
代表論著
1. 汪曉峰,任紅旭*,孫國鈞. 2005. 四裂紅景天與長鱗紅景天葉片中抗氧化系統隨海拔梯度的變化.植物生態學報,29(2):331-337.
2. Wu Dong-Xiu, Wang Gen-Xuan, Han Xing-Guo, Liao Jian-Xiong, Ren Hong-Xu. 2002. Response of growth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wheat to whole season CO2 enrichment and drought, Acta Botanica Sinica,44 (12):1477-1483.
3. 任紅旭,陳雄,吳冬秀. 2001. CO2濃度升高對乾旱脅迫下蠶豆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作物學報,27(6):729-736.
4. 任紅旭,陳雄,王亞馥. 2001. 抗旱性不同的小麥幼苗在水分和鹽脅迫下抗氧化酶和多胺的變化,植物生態學報,25(6):709-715.
5. 任紅旭,陳雄,孫國鈞,王亞馥. 2000. 抗旱性不同的小麥幼苗對水分和NaCl脅迫的反應. 套用生態學報,11(5):718-722.
6. 任紅旭,陳雄,王亞馥. 2000. La3+對枸杞體細胞胚發生及其內源多胺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6(4):120-122.
7. 任紅旭,陳雄,王亞馥. 2000. 低氮營養與激動素對離體黃瓜子葉花芽分化的影響.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5(2): 124-129.
8. 陳雄,吳冬秀,王根軒,任紅旭. 2000. CO2濃度升高對乾旱脅迫下小麥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套用生態學報,11(6):881-884.
9. Hong-Xu Ren, Zong-Ling Wang, Xiong Chen, Yuan-Lin Zhu. 1999. Antioxidativ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altitudes in Plantago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42:51-59.
10. 任紅旭,陳雄,趙曉俊,王亞馥. 1999. 低氮素和水楊酸對黃瓜子葉離體培養中花芽分化的影響. 園藝學報,26(2):105-109.
11. 陳拓,任紅旭,王勛陵. 1999. 增強UV-B輻射對小麥葉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環境科學學報,19(4):453-455.
12. 陳雄,王宗靈,任紅旭*,朱元林.1999. 海拔梯度對大車前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植物學報, 41(8): 846-850.
13. 崔凱榮,任紅旭,邢更妹,王亞馥. 1998. 枸杞組織培養中抗氧化酶活性與體細胞胚發生相關性的研究. 蘭州大學學報,34(3): 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