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崇禎三年(1630),陝北農民軍大舉渡黃入晉,以王剛、賀地草(賀宗漢)、豹五(王之臣)、短毛子等為首的一股農民軍在交城西北山區“三座崖”安營作寨,開闢了進可以威懾太原,退可以渡黃回陝的以深山老林為屏障的晉中戰略據點。早在明天啟六年(1626)就已開始反明活動的任亮、王堇英、郭彥、王全、巴山虎(汾西人,本姓高),各聚眾千百人,分據交城西北群山回響,成為明末清初農民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交山農民軍。以任亮為首的以東葫蘆川為報據地的農民軍,是其中力量較強的一股。十餘年中,他們與進山“剿寇”的明朝官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祟禎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636年12月12日),明兵部尚書楊嗣昌在向崇禎皇帝寫的“兵部為官兵據文飛馳復邑狡寇早已離縣事”奏摺中援引山西總兵張應昌的話說:“案照本職統釵官兵……入交城山尋剿王剛等寇,志在盪滅。緣剛等廣布奸人,通信予逃,俱騎牽馬騾,但賊避大兵襲追,晝夜弛奔三百餘里。我兵疲勞七八個月,兼之馬少步多,又苦半途斷食,一時不果就擒之願。”井且還叫苦連天:“大雨沱如注,各山澗狂濤大作,河水泛漲,官兵冒雨跋涉,沉溺衣械,不避泥濘險滑,兩夜馳奔三百餘里,並無一官運隨糧草,接濟軍食……。”這已可以充分看出交山農民軍已經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清兵入關後,李自成大軍西撤,王剛所率農民軍主力也隨大軍撤退。就在這最困準的時候,任亮、郭彥、王全等人,不願隨大軍撤走,繼續留下來堅持鬥爭,轉入對抗清朝統治的新階段。
順治二年(1645),任亮、郭彥、王全、巴山虎等受清朝招撫,隸籍太原營。後來太原營守備周自新奉調山東高唐州,任亮又隨其前往,參加了鎮壓高唐州“三帽沿子”農民暴動的戰鬥。順治五年(1648)冬,當他聽到交山農牧民王顯明、張繼成等人在度起義,清軍大舉入山圍剿時,毅然逃回交城山,回到交城山農民軍隊伍中來。由於任亮經多見廣,作戰經臉豐富,並且熟悉清朝官兵的一套組織與戰術,很快就得到交山農民軍各支力量的擁戴。同時,他的兒子任國鉉、任國幀,侄子任國玘、任國海、任國輔等俱已成年,都成為農民軍的重要將領,力量更趨強大。
清康熙十年(1671),任亮已年邁,農民軍大事多靠子侄輩主持。當聽到清官兵將大舉圍剿時,其子任國鉉彷徨動搖,意欲投降交械,任亮堅決阻止。十月十日(11月11日)夜,交城知縣趙吉士、太原左營守備姚順,率官兵一千餘人到達葫蘆川,趁雪夜偷襲農民軍,包圈了“三座崖”農民軍營寨。由於農民軍新的領導者麻痹輕敵,力量渙散,以致大敵當前而不能組織有力的反擊作戰或轉移,終彼官兵各個擊破,成為歷史上的悲劇。十月十六日(11月17日),官兵包圍三座崖第六天,在饑寒交困的處境下,農民軍隊伍分散突圍時,任亮被埋伏的鄉勇所俘。當被押見趙吉士時,趙深恨任亮勸阻其子投降,竟當場下令“杖殺”,任亮鐵骨錚錚,英勇就義,犧牲時六十餘歲。
親屬成員
兒子任國鉉、任國幀。
侄子任國玘、任國海、任國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