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先忍著為之教

非: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什麼看成是錯的。 是非:把錯的看成是對的。 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看成是對的。

簡介

本篇選自《荀子·修身》題目為後加。本篇荀子用義界(即下定義、立界說)的訓詁方式,通過對比的方法,為23個詞做了解義開辨析同義詞之先。先:在人的前面,可譯作“引導”。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準,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

原文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閒,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譯文:

以善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做教導,以善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做順應;用不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叫做諂媚,用不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做阿諛。把對的看成是對的、把錯的看成是錯的稱為“智慧”,把對的看成是錯的、把錯的看成是對的稱為“愚昧”。誣陷賢良叫做“讒”,謀害賢良叫做“賊”。,對的認為是對的、錯的認為是錯的叫做“正直”。竊取財物叫做“偷盜”,偷偷行動叫做“欺詐”,輕易亂說叫做“荒誕”。拿取和放棄沒有定規叫做“無常”,力保利益背棄信義叫做“至賊”。聽得多叫“博”,聽得少叫“淺”。見得多叫“嫻熟”,見得少叫“孤陋”。難以進展叫做遲緩,容易忘記叫做“遺漏”。措施簡少而有條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多而混亂叫做“秏(不明)”。

註解:

①和:附和。順:順應
②是是:把對的看成對的,第一個“是”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看成是對的。
非非:把從的看成是錯的。第一個“非”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什麼看成是錯的。
知:智慧,後作:“智”。
非是:把對的看成錯的。非: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什麼看成是錯的。
是非:把錯的看成是對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看成是對的。
③貨:財物。
易言:輕易的亂說。
誕:荒誕,狂妄。
④趣舍:拿取和放棄。
趣,“取”的借字,改讀qǔ,獲取,拿取。
⑤閒:嫻熟,熟練,後作“嫻”。
⑥難進曰偍(tí):難以進展叫做遲緩。
偍:遲緩。
⑦少而理曰治:措施減少而又條理叫做政治清明。
治:政治清明。
秏(mào):“眊”的借字,(眼睛)昏花,引申指混亂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