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湖公園

仁湖公園

仁湖公園是集遊覽、觀賞、休閒、文化娛樂、宗教、體育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主題公園,總占地面積93.2公頃,總投資49830萬元。 仁湖公園位於奉化城市中心區北部,仁湖路以北,南山路以東,金鐘路以西,總用地面積約93.2萬平方米,其中山體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水體面積13.4萬平方米,將形成“一湖三園”的公園結構。“一湖”即仁湖,“三園”即彌勒文化園、蔣氏歷史文化園和民俗生態休閒園。

仁湖簡介

193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的《中國古鄉地名大辭典》記載,浙江奉化縣簡稱奉,別稱奉川、仁湖。

據記載,奉化縣城北面,有一塊高地,名叫響嶺崗。崗下有一湖,即為仁湖。仁湖,宋代始築塘置閘,蓄響嶺崗諸水,形成“廣四五里、深四五尺”之官湖,灌溉四周良田千餘畝,造福長壽(今南浦一帶)等地鄉民。

仁湖風光 仁湖風光

仁湖,三面環山,四周有9座小山,山水相間,形若“九龜探水”。現今保留在奉化塘下村的一塊石碑,是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奉化縣府所立,現字跡模糊,其大致內容就是要保護仁湖及其周圍的風水。 仁湖公園是集遊覽、觀賞、休閒、文化娛樂、宗教、體育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主題公園,總占地面積93.2公頃,總投資49830萬元。仁湖公園位於奉化城市中心區北部,仁湖路以北,南山路以東,金鐘路以西,總用地面積約93.2萬平方米,其中山體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水體面積13.4萬平方米,將形成“一湖三園”的公園結構。“一湖”即仁湖,“三園”即彌勒文化園、蔣氏歷史文化園和民俗生態休閒園。

傳說

錦屏街道長汀村村民張嘉國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和尚傳說”的傳承人。他回憶說,小時候常聽父輩們說起村旁邊的這個仁湖種種奇異之景況:塘下村有村民養鴨,放養於湖上,天寒湖邊結起薄冰,鴨在湖上仍怡然自樂,更奇的是到了晚上,鴨子仍不願歸舍,寧願在湖中過夜。養鴨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次養鴨人撐一扁舟,在湖中牧鴨,不慎落水。養鴨人會水,自然沒多大驚慌,但讓他驚異的是他落水的那塊湖面,水卻是熱的。於是有人猜測此湖定與地下水相通,也許是“通了龍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湖之仙靈說,在坊間演繹出不同的版本,逐漸流傳出去。

另一個傳說是:北伐戰爭的勝利,讓蔣介石有功成名就的感覺,他覺得此後的中國歷史上肯定有他的濃重一筆,於是他想到了百年之後的事情。之前,他曾構想在溪口築墓,落葉歸根嘛。後聽說了仁湖之傳言,年輕時曾涉獵過勘輿之學的蔣介石,鍾情仁湖,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

他之所以選定這裡,其因有三:一是湖名吉利,儒家哲人云:“仁者長壽”;二是湖邊有“九龜探水”。龜是長壽動物,三國時的曹操留下《龜雖壽》的詩作,民間有“龜鶴同春”之說,“九”與“久”諧音,是個吉祥數,“仁”、 “九”、“龜”相聯,好上加好;三是地理位置理想,仁湖背靠山崗,面向平原,處於交通要道。他派人疏浚仁湖,挖湖修路,並在湖中用湖泥壘出一個湖心島,想等百年後葬在這裡。

建造大事記

1991年,市委市政府就有構想,規劃在城北建造一座命名為“仁湖”的大公園。

2003年5月,委託寧波規劃設計院編制了仁湖公園地塊的詳細規劃,並經市人民政府批准。

2010年5月,仁湖公園建設指揮部成立。

2013年10月,仁湖公園項目正式動工。

2015年,一期項目建成。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17路可直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