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生理參數

隨著熱負荷的升高,人體將產生一系列的熱生理反應:心率加快、核心溫度升高、皮膚溫度升高、汗液代謝量增大。不同的熱環境強度,其熱生理反應的程度各異。這些熱生理反應的程度揭示出了人體所處熱環境的熱負荷的高低。因此,根據人體的生理反應控制人體所承受的熱應力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在工作過程中對一項或多項人體生理反應值進行測量,將人體所受熱應力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從而確保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

相關介紹

體溫

人體通過獲取食物來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同時也會通過對流、輻射和汗液蒸發等方式從環境中獲得或失掉熱量。人體的生理機能決定了必須要維持體溫近似恆定才能保證人體的各項功能正常。所以人體的生理反應總是努力去維持人體重要器官的溫度相對穩定。通常所說的人體溫度包括核心溫度、皮膚溫度及整個人體的平均溫度。

人體的核心溫度表征人體內部的溫度,因而也被稱為內部溫度,即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體溫。人和高等動物都具有恆定的體溫,因外界環境的改變或人體活動情況的不同而產生顯著變化。

人體的外周組織即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的溫度稱為表層溫度。人體表層最外層溫度,稱為皮膚溫度,也稱為體表溫度。因為皮膚在身體表面,散熱條件好,因此與核心溫度相比,皮膚溫度一般小於核心溫度。

出汗量

通過排汗達到蒸發散熱的調節是人體熱調節系統中主要的熱調節機能。出汗分為非顯性出汗和顯性出汗兩種。人體在任何溫度下皮膚表面均有汗液蒸發,只是在溫度較低時蒸發量較少,此時即為非顯性出汗。非顯性出汗與汗腺的活動無關,不受人體生理性體溫調節機制的控制。當溫度增加人體開始顯性出汗時,說明此時人體以對流、傳導和輻射等方式散熱已顯不足,必須以蒸發散熱來補充。大量出汗可以作為體溫調節過程緊張的特徵之一。汗液必須在皮膚表面汽化,才能吸收人體的熱量,達到散熱的效果,如果汗滴只是離開了皮膚,則帶走的熱量有限。在熱環境下,顯性出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途徑。

有研究表明,人體的汗腺活動存在臨界溫度。當下丘腦溫度超過出汗臨界溫度時,汗腺活動才被驅動,否則不存在體溫性調節出汗。人從進入高溫環境到開始出汗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滯後。滯後時間的長短與環境條件以及人的活動水平有關,並且這個滯後時間對於不同個體存在較大的差別。對於高溫炎熱的生理反應主要是汗液蒸發這一物理環節,但是對於溫度刺激最早出現、又是最基本的、耗能最少的調節反應是通過擴張血管增加皮膚層的血流量強化體核向體表傳熱的血管運動。因此汗腺活動規律應為:當人進入高溫環境後,首先是血管運動開始工作,增加皮膚層的血流量,加強人體的散熱;當血管運動的調節不能滿足人體散熱的要求時,熱積產生,體溫開始上升;當體溫上升到一定水平後,汗腺被激活,體溫調節性出汗開始。

人體電生理參數

反應人體熱安全狀態的人體電生理參數主要包括神經傳導速度、腦電、心電等。

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腦神經和周圍神經組成,神經網路由不同位置的脊髓束相連線並控制有知覺的或無知覺的活動。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是組成神經系統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位。在全中樞神經系統中約含有250億個神經元。神經纖維像通信網路一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以神經衝動的形式傳遞信息而中樞則根據來自各方的信息,調整和控制人體的各種活動。神經元由細胞膜、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神經分為有髓神經和無髓神經,有髓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比無髓神經傳導速度快得多。引起神經興奮的主要條件有刺激強度、持續時間和變化率。神經系統包括感覺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系統。

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下丘腦靠前側的區域主要促進散熱,較靠後側的區域主要是促進產熱,這兩個區域之間保持著互動抑制關係,使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腦電圖是通過腦電圖儀在皮質表面引導記錄到的腦部生物電活動的波形圖。如果直接在大腦皮質記錄皮質自發電位活動,則稱為皮質腦電圖。腦電圖的波形很不規則,其變化範圍為1-30次/s,通常將此頻率變化分為3個波段:分布在額部,頻率為0.5-3次/s,波幅為20-200v,正常成人只有在沉睡時才可記錄到這種波,此時腦電圖改變較多,但有一定規律性。

心臟是循環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由於心臟不斷地進行有節奏的收縮和舒張活動,血液才能在閉鎖的循環系統中不停的流動。心臟在機械性收縮之前,首先產生電激動。心肌激動所產生的微波電流可經過身體組織傳導到體表,使體表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電位。套用微電極技術測定心肌細胞內外的電位差,顯示在靜止心肌細胞表面帶正電荷,心肌細胞內為負電荷,其電位差為“靜止電位”。心肌細胞膜內的運作電位變化疊加起來構成心臟的整體電現象。心肌收縮時伴隨有電的變化,從身體表面將心臟的電活動引導出來,並用儀器加以放大,描記出來的圖形稱為心電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