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釋義 ∶ 指作為一個人而不講禮儀,比喻不講道理。
【朝歌淵源】 鄘為國名,在朝歌之南,是周滅商後為監督殷都朝歌舊部武庚所設三監之地,春秋時已不存在,合為衛國,《詩經·鄘風》收集的詩歌,也是流傳在朝歌一帶。
【成語故事】“禮儀”是統治者自身制訂的行為規範,而統治階層的成員,沉湎於荒淫作樂的生活,又往往破壞了這種規範,於是詩人對他們發出尖銳的詛咒。但同時也要看到,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乃是因為作者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首先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這也是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點。再如《碩鼠》,也是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傢伙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無食我黍”等句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層貴族或其他自由民吧。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意見,也是明智的統治者所願意認可,並認為值得警戒的。
很不要臉的人,基本的禮儀也不懂,整天嘻嘻哈哈,沒有最根本的素質教養,自大虛偽的人,如果讓她在很多人面前做什麼事情,做的還可以,心裡一個勁的沾沾自喜,反而薱大家說,煩死了,丟臉死了,別看我。就如題目,“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你連最基本的禮儀素質教養都不知道,為什麼不馬上去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