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運河文化是一種跨水系、跨領域的網帶狀區域文化集合體。京杭大運河文化是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綜合性質的、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創造出來的城市群文化,也是民族融合的產物。從公元前486年開鑿至今,京杭大運河的文化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標本。 本書從京杭大運河文化這一視角出發,分為九章內容闡述京杭大運河之於人類文明的獨特魅力,包括:京杭大運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京杭大運河名水名橋,京杭大運河與名鎮,京杭大運河與名園,京杭大運河名寺名塔,京杭大運河與書法,京杭大運河與繪畫,京杭大運河與中外文化交流,京杭大運河與科學技術。除探究京杭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軌跡外,本書對京杭大運河文化,特別是基於其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目錄
總 序
出版說明
第一章京杭大運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001
運河文化的定義 / 002
運河文化的概念 / 002
運河文化的功能 / 004
運河文化的形成過程 / 007
春秋戰國邦國林立,區域文化繁榮 / 007
秦漢魏晉南北朝,運河區域成為文化中心 / 010
隋唐一統南北,文化交相輝映 / 010
宋元明清以運河為媒,助力科技發展 / 012
運河文化的特徵 / 014
包容與統一 / 014
擴散與開放 / 015
創新與發展 / 016
運河文化的載體 / 018
運河城市文化 / 018
運河建築文化 / 022
運河河運文化 / 025
運河與政治、軍事、經濟 / 029
運河與政治 / 029
運河與軍事 / 032
基於運河的人口遷移 / 032
第二章京杭大運河名水名橋 035
運河名水 / 035
北京昆明湖 / 036
揚州瘦西湖 / 038
嘉興南湖 / 042
淮安洪澤湖 / 043
揚州高郵湖、邵伯湖 / 047
泰安東平湖 / 050
濟寧微山湖(南四湖) / 052
揚州古邗溝故道 / 054
山東至天津的南運河 / 056
湖州頔塘故道 / 056
運河名橋 / 059
蘇州寶帶橋 / 059
蘇州滅渡橋 / 061
嘉興長虹橋 / 062
杭州拱宸橋 / 064
塘棲廣濟橋 / 065
紹興八字橋 / 066
運河古纖道 / 068
吳江古纖道 / 068
紹興古纖道 / 069
第三章京杭大運河與名鎮071
運河古鎮 / 071
臨清古鎮 / 071
道口古鎮 / 074
南潯古鎮 / 075
邵伯古鎮 / 077
運河名街 / 079
山塘街歷史文化街區 / 079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 080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 082
杭州橋西歷史街區 / 083
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 / 084
邵伯老街 / 085
運河名宅 / 087
汪魯門宅 / 087
盧紹緒鹽商宅 / 087
康百萬莊園 / 088
運河與會館 / 089
寧波慶安會館 / 089
揚州嶺南會館 / 090
聊城山陝會館 / 091
開封山陝甘會館 / 093
蘇州全晉會館 / 094
運河名倉 / 096
洛陽含嘉倉 / 096
洛陽回洛倉 / 097
鄭州洛口倉 / 099
鶴壁黎陽倉 / 099
北京南新倉 / 100
杭州富義倉 / 102
第四章京杭大運河與名園103
北京頤和園 / 104
保存最好的皇家園林 / 104
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 / 105
蘇州園林 / 108
運河帶來密布的蘇州水網 / 108
蘇州園林的功能及特點 / 109
拙政園 / 110
虎丘 / 113
寒山寺 / 115
盤門 / 117
留園 / 118
東方文化名湖——西湖 / 120
西湖十景 / 120
文化寄所 / 126
西湖的堤 / 127
揚州園林 / 129
揚州園林的特點 / 129
湖上園林瘦西湖 / 131
因竹而名的個園 / 138
晚清第一園——何園 / 142
美不勝收的運河園林 / 144
紹興運河園 / 144
淮安清晏園 / 144
常州東坡公園 / 147
第五章京杭大運河名寺名塔151
運河名寺 / 151
揚州天寧寺 / 151
宿遷龍王廟行宮 / 156
揚州高旻寺 / 158
泰安禹王廟 / 159
滑縣大王廟 / 161
揚州邗溝大王廟 / 161
寧波阿育王寺 / 162
南旺分水龍王廟 / 163
運河名塔 / 165
通州燃燈塔 / 165
臨清舍利塔 / 167
揚州文峰塔 / 169
杭州六和塔 / 171
開封鐵塔 / 173
高郵鎮國寺塔 / 174
第六章京杭大運河與書法177
中國書法與運河發展 / 177
隋代以前的文字與書法 / 178
殷墟遺址、甲骨文、世界四大古文字 / 178
大篆到小篆的轉變 / 181
簡帛書、漢隸與草書的興起 / 18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成就 / 184
鍾繇與王氏父子 / 184
北魏碑刻 / 189
隋唐五代時期的諸家風範 / 190
隋代代表人物智永及其千字文 / 190
唐王李世民與唐初書家 / 191
運河畔“三傑”:李邕,孫過庭,張懷瓘 / 194
唐代的巔峰之作“顏筋柳骨” / 195
意趣並重的宋代書法 / 197
宋四家的書法成就 / 197
《蜀素帖》與《甘露帖》 / 200
宋徽宗趙佶 / 203
元明清三代的書法與運河流域的書法名家 / 205
元代的書法藝術與趙孟頫、鮮于樞 / 205
明初的“台閣體”與“吳門書派” / 209
藝術奇人徐渭 / 213
清代早期書法與館閣體 / 216
運河名城與“揚州八怪” / 216
晚清碑派 / 221
第七章京杭大運河與繪畫223
中國早期的繪畫 / 223
中國繪畫與書法 / 227
閻立本兄弟與吳道子 / 232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與宋代運河 / 237
南宋偏安與“南四家” / 244
元代繪畫與“元四家” / 249
明代繪畫成就與“吳門畫派” / 257
清代繪畫與揚州八怪 / 267
第八章京杭大運河與中外文化交流277
京杭大運河與絲綢之路 / 278
陸海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發展 / 281
陸上絲綢之路與大運河 / 285
海上絲綢之路與大運河 / 287
京杭大運河與異域文化傳播 / 289
京杭大運河與宗教文化傳播 / 289
京杭大運河與科技文化傳入 / 296
京杭大運河與中華文化輸出 / 300
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 300
造紙術、印刷術輸出和《馬可波羅遊記》 / 303
茶、瓷器的輸出與蘇祿國東王 / 306
第九章京杭大運河與科學技術309
科學技術在大運河上的套用 / 309
解決大運河水位差的技術 / 310
大運河的供水工程與技術 / 315
解決大運河與江河交叉的技術 / 321
大運河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 325
造船業與大運河同生共長 / 325
大運河哺育城市與建築 / 326
大運河對天文曆法、醫學、農學的影響 / 331
當代大運河上的科技利用 / 333
新中國成立後對大運河的整修 / 333
新世紀打造大運河黃金水道 / 333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及大運河全線通航展望 / 339
參考文獻 / 344
索引 /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