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 善朴是清代以後形成的一種跤法,它融合了滿式“布庫”、漢式摔跤、回式“絆腳”和蒙式“角力”的不同風格,最終發展成以漢式摔跤方法為軸線,兼帶滿、回、蒙跤術技巧的摔跤形式。“善朴”一名,起自清延“善朴營”。清朝皇帝曾選派八旗勇士,漢族跤王和蒙古力士組成御前摔跤隊,起名“善朴”。
2.背景:
1646年,鰲拜因剿滅四川張獻忠大西軍有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習武進士。1661年順治帝駕崩。時年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即位。順治帝臨終前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位大臣輔政。鰲拜原本在四位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為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的舊屬,故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所以鰲拜才得以擅弄大權。他結黨營私,日漸驕橫,竟然發展到不顧康熙旨意,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
鰲拜勢力過眾,成為康熙統治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為了維護與集中皇權,康熙手裡急需一支能剪除亂黨的勁旅。可當時侍衛內在,侍衛內大臣等多重軍廷要職都是由鰲拜來兼領。所以康熙只好找來一支由一群少年(初為六人:魏東亭、武丹、孫殿臣、趙逢春、狼譚、穆子煦)組成的隊伍,並以在宮內陪皇帝練習“布庫”(即摔跤,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蒙古語稱為布克,光頭穿白色短上衣和深色鞋子,兩兩相角,以搏摔仆才決勝負)的名義來掩人耳目。鰲拜征戰半生,認為是小孩子的把戲,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正是由這群少年組成的生力軍,在武英殿內將鰲拜擒獲。康熙當即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罪當處斬。康熙念其已歷事三朝,效力有年。故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
而正是這群練習摔跤的少年,組成了日後的善撲營。
性質與職責:
善撲營類似於現代的特種部隊。在編制上既不隸屬由中央所指揮的滿、蒙、漢八旗,也不屬於地方州郡的綠營兵勇。它是一支獨立的、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宮廷內衛部隊(就像是美國的海軍陸戰隊,無需國會批准,總統便可直接動用)。
它的主要職責有三:
1.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巡幸扈從則備宿衛);
2.負責皇帝的摔跤﹑射箭﹑馬術等軍事技能的培訓演練;
3.擔負類似今日的迎外表演任務( 宴蒙古藩部則令承應獻技)
因為任務的特殊性,所以決定了善撲營必是一支短小精悍的隊伍,它由300餘人組成。上設總統大臣,從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及副都統內篩選提拔。下設有翼長﹑教習等職。
善撲營也因皇帝在封建社會中的重要和代表性,所以人員選拔十分挑剔。就像當今陸軍偵察兵,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這些特戰部隊只從現役部隊選兵一樣。善撲營也僅從滿族八旗里挑選兵源,且政審更加嚴格,善撲營基本上是由皇帝的父親,母戚,妻戚三族中王室子弟所組成的。
當代京師善朴營
1.2000年由著名武術家卜恩富先生的傳人弟子在國家體育總局註冊了這一組織。這些人是張慧明先生(卜先生的得意弟子之一,學習摔跤後,卜先生因材施教讓其進入北京舉重隊,後獲得三個級別的冠軍,是北京市的第一個運動健將)郎桂昌先生(曾經是卜先生的助教,後成為朝陽體校的教練,和卜先生亦師亦友)蘇蕭發先生、馬嘉慶先生(二位老師現已年過60仍然在為傳承中國式摔跤做出貢獻,在人文大學武術學院任教)田長祿先生(香港武術界人稱“田大師”八十年代到了香港,一直往返於北京和香港之間,後來因北京京師善朴營成立,經授權在香港創辦香港善朴營為中國式摔跤的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等多位熱衷於中國式摔跤傳承的老先生繼承和發揚。
2.技法特點:
A.多少還帶有當年“善朴營”的,遺風,但在流傳過程中,更多地吸收了山東、天津,河北,北京等地的摔跤的招式,像耙拿子、手別子、架梁腳、潑腳、纏麻花、大得合、小得合、上把前進、小鬼扛山、進步貼身靠等跤法.
B.承傳了當年善朴跤法的習練模式,注重基本功的磨練,頭、肩、肘、手、胯、膝、腳,七點到位,貫穿合一。習練時以樹幹為對手,硬靠直貼,身碰力行。
C.善朴功重在摔法,其跤術多變。糾纏之間,必以力量、技巧撲倒對方。所謂你有攻招,我有化招,步步緊靠,一摔制勝。真正掌握善朴功的高手,必能兩腳生根,兩臂如鐵,中乾如柱,抖動生風。處處讓對手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