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衛星有限公司
亞洲衛星公司(AsiaSat)成立於1988年2月24日,總部設在香港,是亞洲地區第一家區域性的商業衛星運營組織。作為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的先驅,亞洲衛星公司率先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了亞洲地區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亞洲一號衛星,從此揭開了亞洲地區衛星通信歷史的新篇章。 此後,亞洲衛星公司相繼成功發射了亞洲二號和亞洲3S衛星,並於2003年4月11日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了亞洲四號衛星。目前,亞洲一號衛星已經退役,三顆在軌衛星,即亞洲二號、亞洲3S和亞洲四號衛星覆蓋了東起關島,西至埃及,南達澳大利亞、紐西蘭,北抵俄羅斯的廣大地域。亞洲衛星公司以其優質的衛星資源和領先的衛星技術,為該地域內的53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三分之二人口提供廣泛的衛星通信和廣播電視服務,其中包括轉播或傳送100多個電視頻道、100多路音頻廣播電台信道以及為公眾電信運營商、VSAT運營商和大型企業專用通信網路提供衛星轉發器資源和服務。
亞洲衛星公司擁有和運行的系列衛星為廣播電視和通信用戶提供性能優異的衛星轉發器資源和服務,可滿足用戶對建立並運行迅捷、高效和低成本的衛星通信網路的廣泛需求。目前亞洲衛星公司的用戶包括亞洲及太平洋等地區的政府機構、電信運營商、新聞通訊社、金融、石油化工、交通運輸等大型企業以及電視和廣播機構等。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亞洲衛星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衛星通信服務提供商。亞洲衛星公司將不斷追求更加先進的衛星技術,探索高效的運營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用戶服務體系和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為亞洲地區提供優質的衛星通信服務。
股東簡介
亞洲衛星公司是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衛星通信服務提供商,其兩大股東分別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CITIC GROUP,簡稱“中信集團公司”)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簡稱“GE”)。
中信集團公司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和批准,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於1979年10月4日創辦。中信集團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國務院直屬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目前擁有44家子公司(銀行),業務主要集中在金融、實業和其它服務業領域,是亞洲衛星公司的創立和控股股東。截至2006年底,中信集團公司的總資產為9,292億元。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科技、媒體和金融服務的綜合企業,其產品和服務範圍廣闊,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水處理和安防技術,到醫療成像、商務和消費者融資、媒體以及高新材料,客戶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早在1906年,GE就開始發展同中國的貿易,1979年與中國重建貿易關係。迄今為止,GE已在中國建立了40個經營實體。
發展歷程
1988年2月24日 | 亞洲衛星公司在香港成立 |
1990年4月7日 | 亞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
1995年11月28日 | 亞洲二號衛星成功發射 |
1996年6月19日 | 亞洲衛星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
1998年12月10日 | 亞洲衛星公司股權重組 |
1999年3月21日 | 亞洲3S衛星成功發射 |
2000年1月 | 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衛星固定電信網路(FSS)經營許可證” |
2000年6月 | 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廣播衛星業務(BSS)經營許可證” |
2003年4月 | 亞洲一號衛星退役 |
2003年4月11日 | 亞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
2003年10月 | 亞洲衛星公司香港大埔地球站建成啟用 |
2004年9月 | 亞洲衛星公司被評為“香港上市公司企業治理素質十佳公司” |
2005年5月 | 亞洲衛星公司獲得“2005亞洲電訊獎”之“亞洲最佳衛星運營商”殊榮 |
2005年11月 | 亞洲衛星公司當選為“2005中國衛星套用產業十佳運營商” |
2007年4月 | 亞洲衛星公司股權重組 |
2007年4月 | 亞洲衛星公司獲得“2007亞洲電訊獎”之“亞洲最佳衛星運營商”殊榮 |
2007年6月 | 亞洲衛星公司獲得 Frost & Sullivan “亞太地區信息及通訊技術獎”之“本年度最佳衛星通信服務提供商” |
衛星狀況
作為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的先驅,亞洲衛星公司率先於1990年4月7日,使用中國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此舉開創了亞洲地區衛星通信廣播的新紀元。
亞洲一號衛星是亞洲地區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也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生產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製造的商用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亞洲一號衛星對亞洲各國、各地區的廣播電視和衛星通信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同時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03年4月,亞洲一號衛星圓滿完成歷史使命,光榮退役。
繼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之後,亞洲衛星公司相繼成功發射了亞洲二號衛星、亞洲3S衛星和亞洲四號衛星。亞洲衛星系列具有功率高、容量大、覆蓋廣、衛星軌道位置優越、軌道和網路協調優先權高等優勢,上述三顆在軌衛星共為亞洲地區提供了80個轉發器、3024MHz頻寬的C波段空間資源和45個轉發器、2220MHz頻寬的Ku波段空間資源,覆蓋了亞洲、大洋洲、中東地區以及非洲東部地區。
地面設施
大埔地球站
亞洲衛星公司大埔地球站位於香港大埔工業區,地處吐露港海灣的北岸,視野開闊,並具有天然的強風禁止保護。
大埔地球站於2003年10月建成啟用。該地球站集衛星監測及控制、用戶網路監測及管理、載波上下行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身,設有雙重保障的電力供應系統和完善的消防保全設施,同時還配備氣象監測等設備。地球站主體大樓和天線的設計都充分考慮了夏季颱風的影響,所有天線都達到強風設計標準,足以抵擋每小時300公里的風力,因而在颱風期間無需作避風處理,從而確保對亞洲衛星系列的全天候監控。
亞洲衛星公司大埔地球站是亞洲地區性能卓越的綜合衛星地面設施,可同時測控多達7顆衛星。它配備了先進的用戶網路監測設備、各種衛星通信廣播電視設備以及配套的軟體系統,可以向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用戶網路管理服務及其它多種增值服務。
衛星控制中心
亞洲衛星公司的衛星控制中心(SCC)位於香港大埔衛星地球站內,主要負責對亞洲衛星系列實時7X24小時不間斷的遙測、遙控及跟蹤,監控衛星的軌道位置精度、飛行姿態和星載設備的工作狀態,從而指揮控制各分系統的運作和衛星軌道位置及姿態調整。
衛星控制中心還承擔著用戶通信網路監測、干擾分析排查以及載波運行管理等職責,同時監察鄰星操作, 與用戶及其它衛星公司保持密切聯繫, 防範干擾。
衛星控制中心通過專門的光纜與亞洲衛星公司赤柱地球站的衛星操控系統相連,使赤柱地球站作為大埔地球站完整的備份設施,確保整個監控系統高可靠性地運行。這一備份保障在亞洲地區也是首屈一指的。
為提升服務品質,亞洲衛星公司已將衛星控制中心的業務監測信號通過網路專線實時傳送到北京辦事處,形成本地用戶網路監測系統,大大增強了亞洲衛星公司向中國用戶提供本地化服務的能力。
赤柱地球站
亞洲衛星公司赤柱地球站位於香港島最南端的赤柱半島內,與香港電訊盈科的通訊樞紐關口站相鄰。赤柱地球站由測控機房、5付C波段天線和2付Ku波段天線組成,與亞洲衛星大埔地球站構成相互備份。
C波段天線用來跟蹤和控制亞洲二號、亞洲3S和亞洲四號衛星。一般情況下,一付11米的自動跟蹤天線和一付5米的固定天線用於亞洲3S衛星,9米和6米的跟蹤天線用於亞洲二號衛星,另一付11米的自動跟蹤天線用於亞洲四號衛星。除5米天線之外,其它4付天線均能輕易地對準三顆衛星中的任何一顆。同樣,在射頻設備的配置上,也充分考慮了同時滿足測控三顆衛星的冗餘要求和靈活性。兩付6.1米的Ku波段步進跟蹤天線用來為亞洲二號、亞洲3S和亞洲四號衛星的Ku波段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業務範圍
作為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的先驅,亞洲衛星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衛星轉發器資源。除此之外,亞洲衛星公司還根據衛星通信領域專業性、技術性強等特點,不斷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優勢和豐富的衛星運行經驗,向用戶以至整個衛星套用行業提供靈活、實用和個性化的衛星專業服務。
亞洲衛星公司對廣電用戶提供的服務包括:廣播電視的轉播和傳輸、中短期和臨時租用業務、直播電視業務等。與此同時,亞洲衛星公司還對全球各主流衛星通信系統進行了長期的跟蹤和研究,可為公眾電信運營商、VSAT網路運營商、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提供完整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面臨新媒體和衛星通信新套用的不斷發展,亞洲衛星公司正積極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廣泛合作,結成合作夥伴關係,以優質的衛星資源和全面解決方案,把服務延伸至全過程,包括系統集成、網路建設、運行支持、諮詢、攻克技術難關等,與業界共同開發衛星套用的新領域。
衛星資源
項 目 | 亞洲二號衛星 | 亞洲3S衛星 | 亞洲四號衛星 | 亞洲五號衛星 |
亞洲衛星轉發器數量(個) | 33 | 44 | 48 | 40 |
C波段轉發器數量(個) | 72MHz頻寬:4 36MHz頻寬:20 | 36MHz頻寬:28 | 36MHz頻寬:28 | 72MHz頻寬:2 36MHz頻寬:24 |
C波段轉發器頻寬(MHz) | 1008 | 1008 | 1008 | 1008 |
Ku波段FSS波段轉發器數量(個) | 54MHz頻寬:9 | 54MHz頻寬:16 | 33MHz頻寬:6 54MHz頻寬:10 | 54MHz頻寬:14 |
Ku波段FSS波段轉發器頻寬(MHz) | 486 | 864 | 738 | 756 |
Ku波段BSS波段轉發器數量(個) | - | - | 33MHz頻寬:4 | - |
Ku波段BSS波段轉發器頻寬(MHz) | - | - | 132 | - |
亞洲衛星轉發器頻寬 (MHz) | 1494 | 1872 | 1878 | 1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