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瘟神,又稱“五瘟使者”。《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云:“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余,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勺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帝乃立祠,……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後匡阜真人游至此,既收服五瘟神為部將也。” 此五瘟神蓋《管子.輕重甲》之所謂“五厲”。《輕重甲》云:“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 《國語·周語》云:“堯臨民以五。”既五厲之謂。由此可見瘟神之說由來以久。
五瘟神者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能夠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數人死後,靈魂在陰間為鬼。古人是非常懼怕鬼的,他們認為鬼無影無形,具有超人的本領,能使人得福或遭禍。特別是那些生前有靈異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據《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注文引《春秋傳》說:“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疏曰:“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曰公厲者,謂古諸侯無後者。”“曰族厲者,謂古大夫無後者鬼也。”《左傳》“昭公七年”記子產說:“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古人懼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護,於是就賦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將某些厲鬼奉為神。中國民間崇祀的紫姑、張巡、天妃諸神,就是由厲鬼轉化成的人神。紫姑,又稱坑三姑娘,是古代中國民間崇祀的廁神。傳說神名何媚,為人妾,大婦妒之,正月十五陰殺於廁中,被天帝封為廁神。民間相傳紫姑神有先知之明,每於正月十五日晚迎祀,並扶乩降神,卜問休咎。後世中國民間的扶乩迷信活動,與紫姑神信仰有著直接關係。奉祀紫姑神的一般是婦女,但宋代士大夫也扶乩降紫姑神,並能與之詩文唱和,紫姑神變成了一位能文善舞的仙女。張巡、天妃本來也是橫死的厲鬼,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他們都變成了具有社會職能的人神。
歷史起源
既然鬼能使人遭禍,古人就認為世間許多災難,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產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其傳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對它極其恐懼,但又無法抗拒,遂認為是惡鬼作祟。這惡鬼據漢蔡邕《獨斷》、晉乾寶《搜神記》(卷一六)記載,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17)所以又有稱瘟神為五瘟鬼的,民間瘟神塑像也多設五座。唐宋時期,世人傳說趙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間傳播瘟疫,於是民間又有以趙公明等為五瘟神者。道教將此五瘟神作為匡阜真人的部將。《封神演義》中,封呂岳為主掌瘟神的昊天大帝,率領瘟部六位正神。西藏地區民間則以牛魔王為瘟神。痘,也是一種傳染病,古人畏懼,遂加以神化,但多以娘娘神為主宰。
古人懼怕惡鬼為祟,除奉祀以取悅於惡鬼外,也採用招魂、趕鬼、舉行喪葬儀式、祭祖等巫術形式加以鎮制。另外,古人還塑造了兩位驅鬼、治鬼之神,即方相、鍾馗。方相本來是動物神,後逐漸被人神化。《封神演義》將方相分為二神,謂即商紂王朝武將方相、方弼兄弟。古人以為方相有驅鬼之神力,自先秦時代起,就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中用以驅鬼,稱開路神、隘道神。直到近代,江南民間出殯,仍制金剛狀巨人,為送殯行列之先導。鍾馗,據清代學者考證,其原始形象是古代用桃木作的一種椎。椎的切語是“終葵”,因此稱椎為終葵。古人在舉行大儺儀式時,揮舞終葵驅鬼。久而久之,在人們心目中,終葵就成為驅鬼的象徵,並具有了辟邪的神通。正因為終葵有此種含義,所以自魏晉以至隋唐,常有人以鍾(與終音同)葵為名。至唐代,終葵被擬人化,改稱鍾馗(與葵音同),並虛構了鍾馗捉鬼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補》卷三,言唐明皇病中夢見一大鬼抓住一小鬼,刳目而啖之,自稱是落第的武舉鍾馗。明皇醒後,病即痊癒。於是召見吳道子,授意作鍾馗像:鞟足袒臂、目睹蝙蝠,手持寶劍,捉一小鬼。以此批告天下,共慶太平。此後,鍾馗捉鬼的故事廣泛流傳民間,有些地方甚至把鍾馗像貼在門上、壁上,作為鬥神。
古人不但肯定鬼的存在,而且認為鬼也有其生活的世界,象人類一樣構成社會,這個鬼的世界習慣上稱作“冥世”或“陰間”。冥世觀念起源於原始社會,秦漢時代已具雛形,後又吸收佛教的某些說法,使之逐漸完備。所謂冥世,實際是現實社會的倒影,其社會構成、生活方式,無一不是依據現實社會虛構而成。既然是虛構的,就有許多幻想的成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無力伸張正義,懲罰邪惡,於是假想惡人死後的鬼魂,不論生前地位如何,都將在冥世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審判。冥世的主宰,在佛教傳入以前,一般是由東嶽大帝充任,泰山是治鬼之府。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因果報應、輪迴轉世、地獄等觀念深入人心,以地藏王、閻羅王作為冥世主宰的信仰也相應興起。地藏王,佛教稱為地藏菩薩,並無主冥世之說,當是佛教傳入後,民間附會而成,故影響不大。閻羅王,俗稱閻王爺,原為古印度神話中冥世之主,佛教沿用其說,稱之為地獄主。傳說他屬下有十八個判官,分管十八層地獄。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說:“梵音閻魔,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之中,追攝罪人。”閻羅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民間原有的冥世信仰相結合,成為執掌生死、輪迴、轉世的冥世主宰,得到民眾的普遍信仰。但在民間,對閻羅王與東嶽大帝的區別實際是不太清楚的。閻羅王一般沒有專門的廟宇,只是在東嶽廟或城隍廟設一閻羅殿(或十王殿)。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地獄成為民間冥世信仰的主要模式。但是民間信仰的地獄,已脫離了佛教經典的束縛,帶有中國特色,並且趨於具體化。如山西省蒲城縣東嶽廟,除了在行宮大殿內供奉東嶽大帝黃飛虎外,還建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地獄。地獄設定在山坡上,從入口下去,第一層是陰曹,分東曹、西曹。從陰曹再下十八個台階,便是地獄,十八個台階意謂地獄有十八重。地獄由三面合圍的十五孔窯洞組成,正北五孔窯內供有五嶽大帝,東西兩邊是十殿閻羅,十八重地獄交錯羅列於各殿案前。民間的地獄觀念有些類似於西方的末日審判,設陰司地獄是為了懲處作惡多端的人。古人認為,人死後都要到閻王處報到受審,生前作了惡的,則發下十八重地獄受苦;生前犯了什麼罪,到地獄中受相應的刑罰。蒲城縣東嶽廟的地獄中,就塑有各種各樣陰森恐怖的刑罰場景。地獄的出口是輪迴轉世圖,凡行善者,則可轉世升天,或轉陽為秀才、員外;生前作惡者,不但要受到嚴懲,還要變驢變馬,變蛇變蟲。在入地獄報到後,要服“迷魂湯”(一說轉世時服),所以轉世後,忘記了在地獄所受的審判和折磨。由此可見,以地獄觀念為主的民間冥世信仰,實際是儒家禮教文化與佛教輪迴果報思想的混和物,輪迴果報只不過是一種執法手段,而最終目的還在維護傳統的倫理道德。
相關文獻
丹穴之山有神鳥鳳凰,五彩而文,乃德義禮仁信也。此鳥一出,天下安寧。桀時貴族富商奢侈饕餮,見鳳凰吉利,以為食之可以長生,爭向捕掠,三年,鳳凰將滅。公聞大怒,命五瘟將軍刑之,五瘟到處,富貴皆疫,死者上百。五瘟者,天神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在天五鬼,落地五瘟,為悖公帳下大將。《悖公傳.神》
道教的瘟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傳說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陣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瘟神之趙公明
趙公明為道教中的神明,是虛構的人物。道教稱其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覺昏梵所化生。姓趙名朗,字公明,與鍾馗是老鄉,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形似天師。張天師命其守玄壇,所謂玄壇,即道教之齋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其為趙玄壇。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民間傳說
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晉代乾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傳》中,更由“瘟神”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和其他七鬼帥率領鬼兵,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疾病。
直到《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方被冊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原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目被日漸淡忘了。他在《封神演義》中成為財神,是源於元明朝之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繪趙公明形象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黑而多須,跨虎。 這正是後世所供武財神趙公元帥的典型圖像。書中又稱其授正一元帥,手下有八元猛將,六毒大神,還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將等。又稱他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鑲災‘,功莫大焉。據此,道教又將其與靈官馬元帥、關羽、溫瓊合為四大天將。
搜神大全
關於賜財功能,《搜神大全》說他:‘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自此,趙公明司財,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備受歡迎。至近代,又有人附會趙公明為回人,不食豬肉,‘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鑄鼎余聞》卷四。本屬虛構,他的回回族籍,更屬無稽之談。
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 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 珊瑚之類,以加強財源福輳之效果。
傳統民俗
農曆“大暑”節氣,台州市沿海民眾雲集椒江區葭沚街道參加傳統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動。“大暑船”按三 桅帆船模樣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放有各種祭品,人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拉、抬著“大暑船”巡遊,最後“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漁船拉出港點燃燒毀,祈求平安富足。這項民俗活動2009年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暑節送“大暑船”民俗活動起源清同治年間,相傳當時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老百姓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凶神),於是在葭沚江邊建造五聖廟,老百姓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