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道河鎮五排村西南1.5千米的五排山高峻的山峰之上,是戰國至漢代古城遺址。 。 五排山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形,城垣基本沿V形山脊走向而築,城牆全長1900餘米,城垣由石塊堆砌。五排山城址為研究中國東北地方古代民族發展、演變提供實物史料,具有歷史與科學價值 。 2006年5月25日,五排山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戰國、秦漢時期,五排山城址為沃沮人的居住址 。

魏晉時期,五排山城址被南下的勿吉人占有 。

隋唐時期,五排山城址屬靺鞨和渤海國之城 。

1972 年,黑龍江省考古隊沿綏芬河流域進行調查,在東寧市道河鎮發現了五排山城址 。

遺址特點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修築在海拔600餘米的山頂,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綏芬河水繞城池山腳而過,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山陡多在30度坡以上,最陡處坡度達50度,城垣基本沿V形山脊走向而築,城牆全長1900餘米,向河一面山坡及河岸未見牆體,應該是以河為障,城垣由未經細緻加工,大小形狀各異的石塊堆砌,在制高點以南的段落,多為石築,保存的比較完整,一般都在3米高左右,在制高點以東多為土石混築,北城牆中部海拔520米,地勢較平緩處有一門址,在南城牆東部海拔400米處,有門址,兩側牆體用石塊砌築,高為1.8米,城內北部近牆處有許多圓形土坑,可能為穴居址,不見瓮城,馬面等防禦設施 。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五排山城址地面上的文物有城垣3大段32小段,城門2 處,山泉、蓄水池遺址1處,城內穴居坑址2處,以及人工平台遺址2處,在北城垣內側,分布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土坑,為沃沮人半地穴居住遺蹟,地穴面積最大的長50米、寬10米,面積達500平方米,城門遺址最寬處為8米,最高達1.9米。另外,五排山城址遺址里還發現了可移動文物9件,其中包括石鑿1枚、三角形單孔鐵犁鏵1件、三角形雙孔鐵犁鏵1件、橢圓形三耳鐵犁鏵1件、車輨(即一種鑲在大車軲轆中的配件)5件 。

研究價值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是中國東北地區漢魏時期的少數民族北沃沮人的重要城址遺蹟,其修築理念、方式、方法,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區域特點,為研究東北地區古代民族的居處形態、遷徒征戰、發展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證資料,是研究中國東北地方古代民族發展、演變的珍貴實物史料,具有較大的歷史與科學價值 。

保護措施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1990年,五排山城址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06年5月25日,五排山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4年,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加快牡丹江邊牆等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建設,開展《五排山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

2018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實施《五排山城址文物保護規劃》,將五排山城址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總體規劃 。

歷史文化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

五排山城址與團結遺址同屬黑龍江省東南部綏芬河流域,“團結文化”是黑龍江東部地區早期進入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該文化屬於“沃沮遺存”。《後漢書· 東夷傳》中記載,沃沮人“言語、食飲、居處、衣服有似高麗”。據史載,沃沮人居地“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另據《三國志 · 魏書 · 東夷傳》記載:沃沮先後隸屬於衛氏朝鮮、西漢、東漢及高句麗,晉以後不復出現,後被高句麗所吞併。又有南沃沮和北沃沮之分,北沃沮分布地域大體包括今老爺嶺以東的吉林省延邊東部、黑龍江省穆稜河中上游、綏芬河流域以及前蘇聯的濱海南部地區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五排山城址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道河鎮五排村西南 1.5千米的五排山高峻的山峰之上,距道河鎮15千米,距東寧市城區65千米 。

開放時間

五排山城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五排山城址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