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海域):菲律賓、印尼、香港、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琉球群島。
棲息環境
熱帶海洋魚種,生活在24-26℃水域,底棲生物,棲息深度18米左右。
主要棲息於水淺且有遮蔽的潟湖與近海岩礁區,偏好有淤泥底的珊瑚礁與碎石水域。一般形成小群,小範圍散開。
形態特徵
背鰭硬棘:4枚;背鰭軟條:8枚;臀鰭硬棘:0枚;臀鰭軟條:6-8枚。
體延長,頭部稍縱扁。枕骨區平滑。鰓孔下側位。前鰓蓋骨強棘 末端向上彎曲,強棘腹緣及基部平滑無棘,背緣具二至五彎曲棘突。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基部,無橫向側線,將體兩側側線相連。第一背鰭極低,雄魚第一棘延長成絲狀;第二背鰭鰭緣稍凸;通常背鰭與臀鰭鰭條均分支;尾鰭圓形。新鮮標本體呈紅褐色,具許多藍綠色的波狀長條班,頭部背面深橄欖綠色,腹面淡綠;前鰓蓋骨區具一大型深藍班,其上具許多不規則的黃點及黃線。各鰭鰭緣深藍色,通常具波狀的橙線;背鰭紅褐色;胸鰭淡藍色;腹鰭具藍點;臀鰭鰭膜具深色垂線,鰭條橄欖綠色;尾鰭紅褐色。罕見個體呈鮮紅底色。
註:花斑連鰭圖片來源。
生存習性
花斑連鰭是緩慢、害羞、行為被動的魚類,通常結群或成對聚集於珊瑚礁上。它們有大型扇狀腹鰭,經常貼著水底拍動。圈養的花斑連鰭完全不能容忍同種魚類,由於同類間的攻擊行為,兩條雄魚不能同處一個水族箱。在白天,它們沿著珊瑚枝杈遊動或藏身岩礁的裂縫中。雖然游速緩慢,數量也多,但因其海底覓食的習性以及細小的體型(平均僅有6厘米長),所以很難發現。主要以細小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為食。
繁育狀況
浮游產卵,雄魚和雌魚向上遊動並密切接觸時開始體外受精。產卵區一般在小群雄魚和雌魚聚集的珊瑚礁周圍,大約一周產卵一次,每次排卵200多枚,作為全年生育的魚類,產卵過程可持續幾個月,其種群倍增時間不到15個月。
養殖信息
概況
最小魚缸體積 | 113.6升(30加侖) |
養護級別 | 2 或 3 (註:1 容易、2 中等、 3 困難、4 專業) |
生性 | 平和 |
暗礁搭配 | 推薦 |
水環境 | 攝氏度:22℃~29℃,水質碳硬度: 8-12 |
酸鹼度:8.1-8.4,水比重:1.023-1.026 | |
色彩構成 | 藍、綠、橙 |
最大尺寸 | 10.16厘米(成年) |
飲食結構 | 肉食性 |
最佳源產地 | 印度尼西亞 |
共生物種 | 花斑連鰭與其他魚類共生,此魚英文dragonet,右圖第15列 |
圖中:Y = 一般共存;C = 謹慎共存;N = 不共存 |
註:圖表資料來源參考。
養殖方法
花斑連鰭,被視為最難飼養的海洋魚類之一,因為人們很難讓它們吃標準的海洋水族類食物,野生花斑連鰭有獵食細小、鮮活的端足目及橈足類類動物的偏好,同時拒吃其他食物,而人工餵養的水族箱裡,此類食物極其匱乏,所以它們在水族箱內很難飼餵並常受飢餓之苦,不過若能適應飼養環境,則會有很高的抗病性。
首先準備一個體積大於208升(55加侖)的水族箱,內置活石和沙子。雄性花斑連鰭能與除過同類的其他魚種和平相處,如果水族箱內放置多條花斑連鰭,同種間的逐食競爭將加劇食物的短缺。它們的體表黏液有很強的抗病性,不過對那些把它們當做不錯零食的大魚來說也有毒害作用。
總的來說,這是一種令人驚異的魚,只適合那些能提供定期適當餵食的高級愛好者,在沒有足夠活石、沙子及端足目和橈足類動物餵養的水族箱裡,它們會慢慢餓死,存活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它們習慣吃一般的水族食物,像解凍的糠蝦、豐年蝦和較好的顆粒狀食品等。經常餵食,並通過換水保持箱內水質在最佳狀態。一般認為帶礁石的水族箱較安全,不過務必謹慎,據一些水族愛好者反映,珊瑚蟲會附著於它們的身體。餵食時周期性的抖動或攪拌一些碎食進水箱。
品種簡介
皇冠青蛙是本類中最美麗的品種,也最常見,在對印尼和菲律賓的貿易中都可以見到。一般雄性可以生長到200px,第一背鰭前方擁有延長的絲。雌性可能比雄性小一半,並沒有那絲。這種魚雄性間的爭鬥非常殘酷,但一條雄性卻可以和多條雌性生活在一起。
飼養方法
和圓點青蛙一樣,必須為每條皇冠青蛙提供10Kg以上的生物岩石,用來培養活的小型餌料。如果在水族箱中培養海藻,小型甲殼動物可能會繁育得更多。如果你發現一對皇冠青蛙經常在同一個岩石縫隙中出沒,那么它們可能已經在那裡繁殖了後代。在環境適應的情況下,皇冠青蛙的壽命可以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