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戰役[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五大戰役[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五大戰役[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抗美援朝的五大戰役是指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經歷的五次大的戰役。這五次戰役從1950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這五次戰役鍛鍊了志願軍的意志同時也給美帝主義以沉重的打擊。

五大戰役

第一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我之基本意圖為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為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為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占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里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越過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殲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施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畫。

第二次戰役

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妄圖占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布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价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鬥,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

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為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里、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戰役

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頓,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為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役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為粉碎敵軍登入計畫,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里,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為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韓軍的聯繫,殲滅縣裡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韓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鍊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