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名稱】五代趙喦《八達春遊圖》【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五代·梁
【作者】趙喦
【規格】立軸,絹本,工筆,161.9×102公分。
【原屬】故宮博物院舊藏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簡介
“八達”指何人,仍待考。在魏晉時代有三組風流倜儻之士,都號“八達”:(1)司馬懿(晉宣帝)之八位兄弟,伯達、仲達、叔達、季達、顯達、惠達、雅達、幼達(見《晉書》安平獻王孚傳)。(2)胡毋輔之、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光逸嘗聚飲不捨晝夜,時人謂之八達(見《晉書》光逸傳)。(3)世語曰,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誕備八人為八達(見《三國志》《魏志》之注)。莊申先生認為該幅所畫的“八達”不似魏晉人士,八人戴頭,身著紫、紅、綠色之官服,屬唐代之衣冠制度,至梁仍依唐制。梁太袓正好有八名王子,以駙馬身份之趟喦,較可能描繪有如此親戚關係的人物。
《八達春遊圖》之構圖源自唐代樹下人馬圖之布局方式,但畫人馬、樹石之筆調相當細膩,其精緻之程度,超過唐、五代之作,而似北宋末或此後之風貌。雖然該幅存有一些時代問題之疑點,但也有些部分特具古畫之意,值得留意。
名畫對比
(1)以該幅和畫廷苑人物景的宋人《折檻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相比,在構圖以及空間深度感,兩畫有相當的差異性。該幅屬中軸式構圖,空間深度感以下段為近景,上段為中遠景這種表達方式常見於北宋初,及其以前之作。《折檻圖》為邊角式的構圖,其近景、中景有緊湊的重疊關係,具有較寫實的空間深度感,是南宋畫之特徵。在畫樹石方面,該幅畫石為沒骨法,沒有皺紋,畫樹或坡石也沒有苔點。案,畫家順筆勢而作筆趣性之點苔,在北宋時期甚為少見,至南宋則已常見,如《折檻圖》之畫石亦沒骨法,無苔點,但畫樹、坡土則有點苔。(2)若再以該幅和趙雍(1289年生,卒於1320年以後)《駿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比較,《駿馬圖》也是追法唐代的人馬畫風,但畫面中的山水成份相當多,反映出山水畫興盛於元朝的時代性,畫山寫松都屬元代的新風韻。而該幅之構景筆墨尚不見明顯的元代特徵。但若是趙孟頫(1254年-1322年)時期,或趙氏或其他名手刻意摹仿古代作品則難全排除其可能。
該幅之收藏印記僅有“莊”、“天水郡書畫收藏印記”、“宣統御覽之寶”。“天水郡書畫收藏印記”屬那位收藏者尚待考,趙孟頫的收藏印中有方“天水郡圖書印”,但其篆刻之風貌與“天水郡書畫收藏印記”不同,可能不是趙孟頫的收藏印。但兩印都用“天水郡”故“天水郡書畫收藏印記”之收藏者可能也是趙姓,或即趙孟頫後人。
藝術賞析
蟄伏了一個冬季,明媚的春光讓人禁不住想要舒展筋骨,趁著這個時候,招呼三五好友出遊踏青,想來愜意不過。宮廷里的八位公子,當然不忍錯過這美好的時光,只見廣闊平台上,他們在馬上恣意地馳騁,為畫面注入了生動的活力;此刻,幾乎所有的目光均圍繞在揮鞭的綠衣人身上,群體間的互動關係由此表露無遺。作此畫的趙喦,是五代時期後梁的駙馬爺。身為皇室成員,想必有很多機會,得以見識一般畫家所觀察不到的宮廷生活。因此,透過這件作品,後人對於當時貴族的娛樂活動,便有了想像的依據。為了使圖中人物能以最明顯的姿態出現,趙喦將背景做了簡化的安排:藉由低欄砌成的活動邊界,空間被隔離為上下兩個虛、實呼應的部分。再仔細瞧瞧,那樹石的細緻描繪,以及人物服飾的絢麗色彩,在呈現出皇室特有的富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