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甲基胂

2 2 +

二氯甲基胂,亦可簡寫為MD,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H3AsCl2。它是一種無色、易揮發的液體,具有很強的毒性,是一種糜爛性毒劑,可作為化學武器使用。[1]

歷史

德國化學家於1917-1918年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首次將二氯甲基胂作為武器使用。這是歷史上第一種作為化學武器使用的有機砷化合物[1]。

化學性質

以砷原子為中心,二氯甲基胂分子呈三角錐形,Cl-As-Cl和C-As-Cl形成的兩個角均接近90°(見圖示)。實際上,全部以三價砷為中心的分子都有相類似的結構。
二氯甲基胂可由甲基氯化鎂和三氯化砷反應製得:[2]
AsCl3+CH3MgCl→CH3AsCl2+MgCl2
通常,這種合成會在醚類或四氫呋喃溶液中進行,然後通過蒸餾分離產物。使用過量的甲基氯化鎂會產生二甲基氯胂((CH3)2AsCl)和三甲基胂((CH3)3As)。
在一戰中,德國的生產方法包含如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亞砷酸鈉的甲基化:
2Na3AsO3+(CH3O)2SO2→2CH3AsO(ONa)2+Na2SO4
隨後是用二氧化硫還原上一步的產物:
CH3AsO(ONa)2+SO2→CH3AsO+Na2SO4
接著使單甲基砷的氧化物反應,產生氯化氫和二氯甲基胂:[3]
CH3AsO+2HCl→CH3AsCl2+H2O
As-Cl鍵易受親核攻擊,用鈉的金屬化合物還原MD可產生聚合物[CH3As]n。

中毒反應

二氯甲基胂的部分中毒症狀近似於毒漆藤,但眼部和鼻腔刺激感是其獨有的,糜爛、發泡可能在中毒數小時後推遲發作[4]。症狀還包括:皮膚灼燒,伴有發泡;眼瞼痙攣和恐光;抽搐、腹痛、咳嗽和呼吸困難;在中毒三到五天后,呼吸系統可能受到破壞;此外,溶血反應也可能發生[1]。
MD的效果不是持續性的,它會在短時間內揮發散失[4]。但是,這段時間也足以致命。半數致死量為3,000mg/(min*m3)[4]。

防護措施

除了避開MD可能被使用的區域,活性炭過濾裝置和防毒面具可以幫助防護MD。但是,必須注意,MD可以穿透橡膠,所以有些面罩和衣物是無效的[2]。其它類別的防護外罩也是有用的,如全身防護服。漂白劑和氫氧化鈉溶液可以有效去除M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