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長

二十四長

二十四長史記·匈奴列傳》謂匈奴“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漢書·匈奴傳》。

匈奴列傳

《史記·匈奴列傳》謂匈奴“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漢書·匈奴傳》同兩書所列封號,至大當戶僅十長,連骨都侯亦僅十二人。《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於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多出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將王六人,亦不足二十四長之數。《晉書·四夷列傳》所舉單于親子弟封王者有十六等,即左右賢王、左右奕蠡王(當即谷蠡王)、左右於陸王、左右漸尚王、左右朔方王、左右獨鹿王、左右顯祿王、左右安樂王。連異姓呼延氏的左右日逐(按系官號,《後漢書》亦見),卜氏(按當系須卜氏)的左右沮渠,蘭氏的左右當戶,喬氏的左右都侯,恰為二十四人。但依《史記》、《漢書》之說,至大當戶為止,則左右都侯(當即骨都侯)不在二十四長之內。又《晉書》所列名稱,於陸王似即日逐王,漸尚王似即漸將王,《後漢書》所舉的溫禺鞮王不應在朔方等王之內。據各書所述,二十四長或系指《晉書》所舉十六王及日逐、沮渠當戶加《後漢書》所舉左右溫禺鞮;或如前文所說,包括左右都侯在內。

二十四長簡介

《史記·匈奴列傳》謂匈奴“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漢書·匈奴傳》同。兩書所列封號,至大當戶僅十長,連骨都侯亦僅十二人。《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於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多出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將王六人,亦不足二十四長之數。《晉書·四夷列傳》所舉單于親子弟封王者有十六等,即左右賢王、左右奕蠡王(當即谷蠡王)、左右於陸王、左右漸尚王、左右朔方王、左右獨鹿王、左右顯祿王、左右安樂王。連異姓呼延氏的左右日逐(按系官號,《後漢書》亦見),卜氏(按當系須卜氏)的左右沮渠,蘭氏的左右當戶,喬氏的左右都侯,恰為二十四人。但依《史記》、《漢書》之說,至大當戶為止,則左右都侯(當即骨都侯)不在二十四長之內。又《晉書》所列名稱,於陸王似即日逐王,漸尚王似即漸將王,《後漢書》所舉的溫禺鞮王不應在朔方等王之內。據各書所述,二十四長或系指《晉書》所舉十六王及日逐、沮渠當戶加《後漢書》所舉左右溫禺鞮;或如前文所說,包括左右都侯在內。

二十四長新解釋

目前,有學者對二十四長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以解決史書記載的“二十四長”不足24個的問題,其基本觀點如下:首先,“二十四長”的“長”指“萬騎長”。其次,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的手中有兵權。左右骨都侯輔政,沒有兵權。其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與“二十四長”不能混為一談,不然,你數到生命的盡頭也只能數到“十長”,無論如何也數不到“二十四長”。其四,“大者萬(余)騎,小者數千”指的是每個“萬騎”的兵力情況,“萬騎”是匈奴最大的軍事建制,其標準人數自然是一萬名騎兵,但實際情況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多於一萬,有的少於一萬,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每個軍的兵力情況也是不一樣的,網上有人說三十八軍曾轄三師二旅,而西部地區的一些軍有的曾經只轄三個旅,兵力相差很多。《史記》中無疑少了一個“余”字,應該是“大者萬餘騎”,因為冒頓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見《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平均每個“萬騎”的兵力超過了一萬。其五,“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應該是“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大當戶”,史書中漏了一個“大”字,因為“當戶”是“萬騎長”的屬下,而大當戶可以指揮“萬騎長”,當然,也不排除兼任“萬騎長”的可能。其六,單于是“總司令”,不是“光桿司令”,不要忘了他。

二十四長理解

最後,為了便於大家的理解,我隨便打個比方,匈奴共有24個“萬騎”,單于最大,直轄5個“萬騎”,左賢王次之,給他4個,右賢王3個,左谷蠡王2個,右谷蠡王2個,左大將2個,右大將2個,左大都尉1個,右大都尉1個,左大當戶下1個,右大當戶1個。“萬騎”的長官是萬騎長,屬下還有千(騎)長、百(騎)長、什(騎)長,此所謂“十進制”。

二十四長新解釋待續

當然,這種觀點也尚在研究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