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苔[中藥]

乾苔[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苔,中藥名。為石蓴科植物滸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Muell.)J.Ag.、條滸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Roth)Grev.、扁滸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L.)Grev.、緣管滸苔Enteromorpha linza(L.)J.Ag.等的藻體。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沿海生長較多。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消積,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癭瘤,瘰癧,癰腫,瘡癤,食積,蟲積,脘腹脹悶,鼻衄。

入藥部位

藻體。

性味

鹹,寒。

歸經

歸腎、肺、脾經。

功效

軟堅散結,化痰消積,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癭瘤,瘰癧,癰腫,瘡癤,食積,蟲積,脘腹脹悶,鼻衄。

相關配伍

1、治鼻衄:乾苔二兩,燒為灰。吹少許入鼻中,即止。(《聖惠方》)

2、治甲溝炎、頸淋巴結腫:滸苔、海蒿子各15g,夏枯草、大青葉、黃芩各9g。煎服。

3、治手癰,背癰,瘡癤,能消腫排膿:鮮滸苔加桐油和冰片適量,搗成糊狀。外敷。(2-3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曬乾炙炭,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多食傷脾胃,脾胃虛寒及痰飲咳嗽者慎服。

採集加工

冬、春間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1.滸苔又名:爛苔、苔條。藻體亮綠色至暗綠色,叢生,主枝明顯,多細長分枝,一般高0.5-1m,甚至可達2m。幼藻細胞排成縱列;長成後逐漸不明顯。細胞表面觀為多角形至近似方形,寬10-12μm,長12-18μm。每個細胞含單一的葉綠體和1個澱粉核。

2.條滸苔又名:苔條、爛條。藻體亮綠色或暗綠色,管狀膜質,高20-40(-80)cm。多分枝,一般二至三回,分枝線形或較寬,在同一藻體上可見單列枝及多列枝,分枝頂端可見排成縱列的單列細胞。細胞表面觀為長方形或方形,長20-33μm;直徑30-50μm,每個細胞內含單一的葉綠體和2-3(-4)個澱粉核。藻體厚26-70μm。

3.扁滸苔,藻體亮綠色或深綠色,管狀略扁,膜質,高約15-40cm,寬約1-2cm,基部分枝較密,下部狹而細,上部伸展呈扁管狀。細胞圓形至多角形,不排成縱列,直徑10-27μm,有1個澱粉核,色素體不充滿。

4.緣管滸苔,藻體微黃至暗綠色,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不分枝,高約10-30(-90)cm。柄管狀中空,上部扁平,葉狀體為單層細胞,邊緣波狀皺褶,葉緣中空為兩層細胞相連而成,細胞不規則排列,直徑10-20μm,內含杯狀葉綠體和1個澱粉核。

生長環境

1. 滸苔:生長於風浪平靜的內灣、中潮帶灘涂或石沼中。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沿海生長較多。

2. 條滸苔:生長在中、低潮帶的岩石上,上部飄浮在水中;或在平靜的內灣泥底灘涂上。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浙江較多。

3. 扁滸苔:生長在中、低潮帶岩石上或石沼中。我國沿海普遍分布。

4. 緣管滸苔:生長在中潮帶卵石上或石沼中。我國沿海普遍分布。

藥材鑑別

1、滸苔,藻體亮綠色、暗綠色,叢生,管狀或扁壓。主枝明顯,長與直徑變化較大,一般長達1m以上;具多數分枝。氣微腥,味淡、微鹹。

2、條滸苔,藻體長可達40cm左右;多細長分枝,有的分枝毛狀或較寬。

3、扁滸苔,藻體扁條狀,主枝與分枝相似,長15-30cm。

4、緣管滸苔,藻體較寬,呈片狀,披針形,長10-30cm。

藥理作用

滸苔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的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乃海苔之類也。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鹹。”又云:“《洪氏夷堅志》云:河南一寺僧盡患癭疾,有洛陽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經數月,僧項贅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