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博愛聾人學校

九江市博愛聾人學校

九江博愛聾人學校系聾人何盛華先生於2000年創辦,現有聾生86人,聾聽教師18人。它的發展得到九江市委市政府和江西省殘聯的大力支持。為江西省唯一一所“中美結伴”的聾校。美國加勞德特大學教育系萊特爾博士曾多次率團前來該校指導訪問。何盛華校長也應該大學之邀赴美學習訪問。

學校簡介

九江博愛聾人學校系聾人何盛華校長於2000年創辦,是建國以來全國唯一一所由聾人創辦、管理的聾校。據相關資料顯示,九江博愛聾校有聾生百餘人,聾聽教師22人,
九江博愛聾校九江博愛聾校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副校長理察.萊特爾博士曾多次率團前來學校指導訪問,何盛華校長也應加勞德特大學之邀赴美學習訪問。學校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大膽採用全國聾教育基本不採用的普教課本、普教試卷,學生畢業由教育局頒發國中畢業證,歷年來成績有目共睹。2008年5名國中畢業生參加全國統一的中考全部合格,並有兩名學生可直接升入聾人大學,在國內外影響較大。國內著名雙語專家來校考察後稱讚道:“博愛聾校的人文環境,可說是聾孩子們的天堂”。同時努力為聾生的就業創造條件,06年學校爭取到世界銀行項目後,創辦了小型紙廠,為學生提供職業培訓,構建了學用結合的最佳環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學生健康成長。學校借鑑國外的先進做法,建立了一個聾兒早期教育中心,聾兒家長服務中心,聾人社區的服務中心,為聾孩子提供終身服務。學校建校八年來,進行職業培訓、解決下崗人員就業共達五十餘人,為社會和家庭減輕了負擔。

學校榮譽

2008年何盛華校長被評為九江市第二屆“新湖杯”感動九江十大人物。學校被市殘聯授予“殘疾人之家”的光榮稱號。

教育目標

實施文化知識教育,啟發學生潛能; 
加強職業訓練,增進就業技能;
培育健全人格,適應社會生活;
推進教育一體化,創造回歸條件;

教育手段

推行雙語教學漸進計畫,實施反思維教育法,開創顛倒講授法,借鑑律動課並納入日常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戶外,吸取自然營養。

學校風貌

校 風:團結 友愛 堅忍 奮進
教 風:誨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學 風:誠實 勤奮 自立 自強

學校顧問

據相關資料顯示,  
楊軍輝:聾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博士研究生。
張寧生:健 遼寧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特教講師團講師。
梅芙生:聾全國優秀教師,北京聾校中教特級,學校特邀教導主任。

名譽校長

據相關資料顯示,理察·萊特爾博士:健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副校長。
何巧嬋:健香港普光學校校長。
杜升如:健 香港銀樅教育中心主任。
獨立董事:何智平先生(香港)張凱雄先生(香港)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關懷、尊重與教育訓練”三位一體,互為表里,相輔而行。
挪威著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你接納了一個人,你必須接納那個人的語言,如果你排斥了一個人的語言,你就是排斥了那個人。因為語言是一個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台灣學者更進一步提出:“要尊重聾人,請用他們的語言(手語)和他們交談,不會的話就去學吧!”
大量的人類語言學研究結果證明:“人的第一語言的獲得是在一種自然交際環境中,而非系統的課堂教授形式下掌握的。”這就是聾童為什麼對手語語言最喜聞樂見而且情有獨鐘的原因。
老師如果不能去適應這種現實,何談對教育對象“關懷、尊重”呢?更如何去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訓練”呢?
因此教育理念決不是形式的,而是建立在遵從人類的本能、天性,深深植根於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培育的土壤中的。它必定是最有成效的。

辦學特色

博愛聾校是中國第一所自2000年創辦不遺餘力貫徹實行“雙語聾教育理念”的聾校。本校主張從社會文化的視角看聾童,給予聾童充分的人文關懷,尊重聾童的語言習得規律,順應聾童的教育訓練需求,提倡以聾人自然手語作為聾童必須掌握的第一語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以自然手語為工具講解課文內容,用教第二語言的方法教授聾童漢語(以書面語為主)。這種20世紀80年代初期源自西方的全新的聾教育理念,最大的亮點是將“耳聾和使用手語”定義為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對聾童進行聾人自然手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教育教學,使其逐步學會兩種語言,並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自由轉換,成為能夠在聾人社會和主流社會間愉快生活的雙語雙文化平衡者。
九江博愛聾人學校深刻意識到聾人自然手語的發展已成為聾童全面素質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件。只有發達的手語系統才能幫助聾童有效地學習,基於此,博愛聾校不但重用聾人教師配合執教,更專門聘請精通自然手語的社會聾人參與其中,旨在創造有利於全校聾聽師生學習生活的手語環境,並重點對初入學的低年級聾童及新進聽人教師示範自然手語及考核把關。由此形成海內外自成特色的雙語教育環境,以至著名虛擬世界的雙語實踐者網蝶老師在接觸了學校這種獨創的雙語特色後,也說:“這真是值得特教界深思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