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路

杭州之江路,東起三堡船閘出江口西岸接航海路,沿錢塘江江堤西行,經六和塔、九溪、進入之江旅遊度假區至轉塘鎮止,全長18.5公里。它是由原之江路和濱江大道這二條路組成,是主城區南面最長的一條路,2004年前分之江東路、之江中路、之江路三段。錢塘江至此蜿蜒曲折,形如“之”字,又稱“之江”,路以此得名。

之江路中段,與西興隔江嚮往的地域古稱柳浦。隋開皇九年(589)並江南州縣,罷錢塘郡置杭州,杭州州名自此始。州治初設餘杭,十年移州治於錢塘城,十一年移柳浦西,成為杭州的行政中心,並依山築城,周圍36里90步,這是杭州最早建造的城垣。原之江路東接復興街、虎跑路,西至珊瑚沙路接杭新公路(320國道),全長4987米,寬18—23米,瀝青路面。此路始建於民國時期,稱六梵路。當年這段路依山傍水,路狹坡陡,從六和塔西面的九龍頭開始至梵村要翻越江邊的九座小山崗,民間有九龍頭之險稱。1980年劈坡填江,建成了平坦的臨江大道。原來沿山的道路,還保留了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前一段,稱龍頭路。1993年杭州之江旅遊度假區成立,杭新公路改道,從珊瑚沙水庫西邊像南折西至獅子口接老路。原杭新公路珊瑚沙路至轉塘段也改稱之江路,成為度假區內的主幹道,之江路向西延伸了2.9公里。1996年,從珊瑚沙水庫至錢塘江大橋的之江路又向江邊拓寬了12米,並結合輸水管道的埋設重建江邊大堤。這段之江路沿線有六和塔、龔隹育墓、宋城、九溪十八澗、錢塘江大橋等名勝古蹟。在之江路與九溪路交界處西側,有兩株相倚而立,樹齡800多年的古樟樹,人們稱為姐妹樟。這兩株大樟樹,樹冠龐大,樹蔭覆蓋面積700餘平方米。幾百年前,這裡就是錢塘江邊的碼頭和渡口,近幾十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年的姐妹樟指引點點白帆在江面上航行,如今,川流不息的車輛在姐妹樟前駛過,她們默默地見證歷史的滄桑。 原濱江大道,從錢塘江大橋開始沿江向東北直至三堡船閘,全長11.9公里。寬34米。上世紀90年代,復興路及其兩側的舊城進行大規模改造,並規劃了西興大橋(錢江三橋)兩邊的原濱江區塊。因此急需對原錢塘江江堤進行改造,濱江大道應運而生。從1998年開始首先建設從白塔嶺至西興大橋段,然後向東延伸至三堡船閘。在建設濱江大道時,在道路和江堤之間建設了30-50米的江邊綠化帶,使濱江大道成為一條亮麗的景觀大道。1997年杭州市新建了江南濱江區,為防止引起歧義,江濱江大道併入之江路。原來規劃的濱江區塊已擴大並改稱錢江新城,復興路兩邊的舊城改造也已完成,之江路成為新城區的主幹道以及富陽、桐廬、建德、淳安進入市區的主通道。

之江路西端的轉塘鎮是杭城西部的重要集鎮。其名出自唐崔國輔“路繞定山轉,塘連范浦橫”詩句。鎮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石龍山、定山在其南,百子尖白岩山、象山在其北,期間有長約八九公里的山間谷地。鎮東部,古為江海故地,東南之浮山,北宋時仍峙於江中,南宋始成陸。境內定山,五月和宋時候=為水戰將台。獅子口是明清以來錢塘江海塘西部的起點。舊時轉塘鎮和周邊周浦、袁浦、龍塢等地合稱上泗地區,轉塘鎮為其中心。中國美院在象山設立分校,杭州農科院也搬到鎮上,枝江度假區已據規模,鎮上的道路正在大規模建設之中,轉塘鎮將成為旅遊中心集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