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縣竹林寺

丹稜縣城南楊場鎮九龍山峰巒之腰,殿宇巍峨、飛檐翹角、古木掩映處那便是聞名遐邇、重現雄姿的千年古剎—竹林寺。

史料記載

竹林寺初建於東漢年間,始稱淨眾寺,唐元和年間因寺周植竹林300畝數萬竿而改名“竹林寺”。詩仙李白、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彭端淑等歷代文化名人曾游竹林寺,有許多著名詩篇傳世,五代時丹稜城東人可朋棄官回鄉披緇於竹林寺18載。與盧延讓、歐陽炯、方千、齊已、貫休結詩友。可朋一生寫詩千餘篇,彙編成《玉壘集》,名篇《耕田鼓》震驚當朝。廣政9年(公元956年)皇帝孟昶賜錢十萬布五十匹獎勵時任竹林寺住持可朋。明代文學家楊慎《升庵詩話》云:“唐世詩人,射洪陳子昂、彰明李太白、丹稜僧可朋不相上下。”明萬曆年間僧一直大師建藏經樓,藏經書萬卷。清代丹稜知縣毛震壽撥巨款修繕竹林寺,題“竹林煙月”於寺後崖壁上,並志以詩:“寒煙避出一林秋,露下天高月滿樓;古樹深篁山寂歷,道心詩夢兩悠悠。” 竹林寺在歷代被列為“丹稜八景”之一。

解放初

寺院由村社代管作儲庫,在一次烘烤穀物時失火,所有建築頃刻間化為廢墟。1993年由樂山市政府恢復開放至今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山門及附屬配套設施等建築幾十間、房舍幾千平方米。寺院布局精巧、錯落有致、錯落有致、首尾相應、一氣呵成。

附:可朋詩《耕田鼓》一首;

農舍田頭鼓,王孫筵上鼓。擊鼓兮皆為鼓,一何樂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願我天翁降大以雨;令桑麻熟,倉箱富。不飢不寒上下一般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