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氏無須魮

它們是底棲的,並且是群居的。 飼養丹尼氏無須魮是較為新的飼養魚。 它們是群居的,所以需要成群的飼養。

特徵

丹尼氏無須魮的身體呈魚雷狀,鱗片銀色,由前端經眼睛至身體中間有一條紅線。紅線下有一條延伸至尾巴的黑線。當成熟後,頭頂上會有很明顯的綠色或藍色斑紋。它們可以長達15厘米。

棲息地及威脅

丹尼氏無須魮是安契可維河(Achenkovil)及柴利雅川(Chaliyar River)的特有種。 其分布地估計只有8805平方公里。它們是底棲的,並且是群居的。它們喜歡亞熱帶的氣候,pH值6.8至7.8,硬度5至25,水溫15至25℃。丹尼氏無須魮被過度捕捉來作為寵物出售,令它們有滅絕的潛在風險。 雖然被當地政府列為瀕危,但很多其他政府部門卻將它們看為出口貨品。它們最初是於1996年被捕捉及出口。於1997年,它們是三大新觀賞魚之一。到了2007年至2008年,它們的出口占了印度活觀賞魚的60至65%,總值154萬美元。
201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因應丹尼氏無須魮有限的棲息地、棲息地質素及其數量下降,將它們列為易危。

飼養

丹尼氏無須魮是較為新的飼養魚。它們是群居的,所以需要成群的飼養。它們較為溫馴,但也有指當餵飼時會變稍帶攻擊性,若空間細小情況更為嚴重。它們吃紅蟲、蝦、肉、碎魚糜及一些植物。

繁殖

經年來都未能人工繁殖丹尼氏無須魮。於2009年就指在印度成功的繁殖了它們。 這可以為將來保育它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