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數位化中英文教材

中醫基礎理論:數位化中英文教材

《中醫基礎理論:數位化中英文教材》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7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冬裴。

內容提要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專業課程的主幹和必修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是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本書適用於中醫藥高等院校、西醫學習中醫的教材用書,同時也是從事中醫藥臨床與科研的重要參考書。本教材適應中醫國際化高級人才培養需求,根據現代學生閱讀方式改變及對外教育的特點,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術語等作出數位化表述和注入內涵。形式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採用活潑形象的數位化方式呈現疑難知識點,同時配套英語介紹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知識,為學習中醫診斷、中藥和中醫臨床等各門學科奠定基礎。

圖書前言

教材建設是中醫高等教育事業基本建設之一,也是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的關鍵。自中醫學院創辦以來,高等中醫藥院校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基礎理論的教材,對系統整理中醫學理論和提高中醫基礎教學質量、培養中醫藥人才等方面發揮過積極的作用。隨著中醫藥事業的迅猛發展,對外教育發展需求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建設高質量、高水平、適用性強的數位化含英語的特色教材。借教材載體實現迅速傳播中醫的知識體系,達到中華傳統醫學系統、全面、不失本色地推向世界的目標。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主幹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是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中醫學哲學基礎、中醫藏象學、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本教材適用於中醫藥高等院校、西醫學習中醫的教學用書,同時也是從事中醫藥臨床與科研的重要參考書。
迄今為止,國內《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等教材近50餘種,編寫風格各異,但本教材運用多媒體數位化形式含英語編寫尚屬首次嘗試。以往教材編寫方法均為傳統的、古典的,沒有有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呈現知識點。解決中醫語言的古樸、概念的深奧、理論的艱澀等教學問題,著手教材可讀性、可操作性的改革已勢在必行,亦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
本教材的編寫將打破固有的模式,建立全面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配套多媒體數位化教學,有效地改變單純文字化教育模式。具體實施中做到內容豐富、文字簡練,突出重點,相關知識點採用動畫、圖片等方式進行講解,創造生動、新穎、活潑、快樂的氣氛傳授知識,一改中醫高等教學呆板、陳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究中醫的興趣,同時配附英文彌補國際交流中語言的障礙,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便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全書採用數位化的製作將引領教材的改革。
本教材以國內中醫藥本科教育教學大綱為基礎,涵蓋國內外職業中醫師考試大綱,充分體現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內容;按學科的性質和研究範圍,將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合,著重反映當今社會的疾病譜,並做到能對現代臨床醫療給予有效指導。本教材編寫將融入現代教育理念和對外教育的特色,充分考慮初學中醫的學生,尤其是外國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習慣和接觸中醫知識的困難所在,對各知識點的概念進行梳理,正確、全面、簡潔、規範、生動地進行中英文表述、數位化表達,達到外國學生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目的,增強可讀性和實用性。本教材編寫宗旨:綜合中醫學術之精華,反映現代研究之成果,汲取全國統編教材之經驗,保持和發揚中醫學之特色。在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等理念的指導下,賦以創新的思維模式,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編寫成書,相信本教材對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質量,繁榮中醫學術,傳播中醫文化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基礎醫學院領導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感謝!
本教材編寫中雖竭盡全能,仍難免瑕疵,尚祈專家不吝賜教,以資完備。

胡冬裴
2013年3月

章節目錄

第1章緒論第1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與屬性
一、中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
二、中醫學的社會科學屬性
三、中醫學與哲學的互動關係
四、中醫學是多學科互動滲透的
產物
第2節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第2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1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
套用
第2節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二、事物的五行歸類
三、五行生剋和乘侮
四、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
套用
第3章藏象第1節藏象概述
第2節五臟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第3節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4節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5節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4章氣、血、津液第1節氣
一、氣的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2節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運行
第3節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代謝
三、津液的功能
第4節氣、血、津液的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第5章經絡第1節經絡概述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2節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
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絡屬
關係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經脈循行的部位
第3節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與主要生理
作用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與
生理功能
第4節經絡的生理功能和套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套用
第6章體質第1節體質的概念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標誌與特點
第2節影響體質的因素
一、體質與臟腑經絡及氣血
津液的關係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第3節體質的分類
一、陰陽平和質
二、偏陽質
三、偏陰質
第4節體質學說的套用
一、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
易感性
二、闡釋發病原理
三、解釋病理變化
四、指導辨證
五、指導治療
六、指導養生
第7章發病第1節發病的概念
第2節發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
內在根據
二、邪氣干擾是疾病發生的
重要條件
三、邪正相搏影響疾病的發展
和轉歸
第8章病因第1節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2節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損傷
三、勞逸損傷
第3節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
一、水濕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4節其他病因
一、藥邪
二、醫過
第9章病機第1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
二、邪正虛實的變化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第2節陰陽失調
一、陰陽失調的概念
二、陰陽失調的類型
第3節氣、血、津液失常
一、氣的失常
二、血的失常
三、氣血關係失常
四、津液代謝失常
五、津液與氣血關係失常
第10章防治原則第1節預防原則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2節治療原則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調整陰陽
四、調理氣血
五、調理臟腑
六、三因制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