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升降學說疏要》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臨床、中醫醫史文獻學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學習、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中醫升降學說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中醫升降學說的源流沿革
2.1初步形成階段
2.2發展充實階段
2.3成熟完善階段
2.3.1金元時期
2.3.2明清時期
2.3.3建國後的發展
第三章中醫升降學說的理論背景
3.1氣一元論
3.1.1臟腑氣化的生理功能
3.1.2臟腑氣化的病理髮生
3.2陰陽學說
3.2.1基本內容
3.2.2天地之陰陽升降
3.2.3人體中陰陽升降
3.3運氣學說
3.3.1五運之升降
3.3.2六氣之升降
第四章臟腑的升降為生化之機要
4.1髒與髒之間的升降
4.1.1心與腎
4.1.2肺與肝
4.1.3肺與腎
4.1.4肝與腎
4.2六腑的升降
4.2.1膽
4.2.2三焦
4.3臟腑之間的升降
4.3.1脾與胃
4.3.2肝與膽
4.3.3腎與膀胱
第五章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
5.1氣的概述
5.1.1氣的基本概念
5.1.2氣的生成與人體臟腑的關係
5.1.3氣的生理功能
5.1.4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5.1.5氣的分布與分類
5.2氣機病的概念
5.2.1氣虛證
5.2.2氣陷證
5.2.3氣滯證
5.2.4氣逆證
5.3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的證治分類
5.3.1氣虛
5.3.2氣陷
5.3.3氣滯
5.3.4氣逆
5.4升降辨證法治則
第六章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臨床套用
6.1升降理論在經典方劑中的運用
6.1.1經方中的升降
6.1.2其他經典方劑中的升降運用
6.2名醫醫案要略
6.2.1氣虛證醫案舉例
6.2.2氣陷證臨床舉例
6.2.3氣滯證臨床舉例
6.2.4氣逆類臨床舉例
第七章藥物之升降
7.1本草基本理論
7.1.1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源流沿革
7.1.2影響中藥升降浮沉的因素
7.1.3中藥升降浮沉的臨床運用
7.2單味中藥的升降
7.2.1風升生
7.2.2熱浮長
7.2.3濕化成
7.2.4燥降收
7.2.5寒沉藏
7.3藥對的升降
7.3.1青蒿、鱉甲
7.3.2杏仁、淡豆豉
7.3.3浮萍、牛蒡子
7.3.4柴胡、黃芩
7.3.5白前、前胡
7.3.6五味子、細辛
7.3.7大黃、荊芥穗
7.3.8木香、黃連
7.3.9青皮、橘皮
7.3.10青橘葉、鬱金
7.3.11橘皮、枳實
7.3.12橘皮、沉香
7.3.13桔梗、枳殼、薤白、杏仁
7.3.14大黃、升麻
7.3.15僵蠶、地龍
7.3.16黃芪、防已
7.3.17麻黃、石膏
7.3.18杏仁、川貝母
7.3.19刺蒺藜、沙苑子
7.3.20羌活、獨活
7.3.21桑葉、黑芝麻
7.3.22白茅根、白茅花
7.3.23蒼朮、黃柏
7.3.24桔梗、杏仁
7.3.25蔥白、淡豆豉
7.3.26桑葉、菊花
7.3.27淡竹葉、荷梗
7.3.28知母、石膏
7.3.29蠶砂、皂莢子
附一歷代醫家對於升降學說的論述
附二《醫學啟源·藥類法象》篇原文
主要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中醫升降學說疏要》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臨床、中醫醫史文獻學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學習、參考。
目錄
第一章中醫升降學說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中醫升降學說的源流沿革
2.1初步形成階段
2.2發展充實階段
2.3成熟完善階段
2.3.1金元時期
2.3.2明清時期
2.3.3建國後的發展
第三章中醫升降學說的理論背景
3.1氣一元論
3.1.1臟腑氣化的生理功能
3.1.2臟腑氣化的病理髮生
3.2陰陽學說
3.2.1基本內容
3.2.2天地之陰陽升降
3.2.3人體中陰陽升降
3.3運氣學說
3.3.1五運之升降
3.3.2六氣之升降
第四章臟腑的升降為生化之機要
4.1髒與髒之間的升降
4.1.1心與腎
4.1.2肺與肝
4.1.3肺與腎
4.1.4肝與腎
4.2六腑的升降
4.2.1膽
4.2.2三焦
4.3臟腑之間的升降
4.3.1脾與胃
4.3.2肝與膽
4.3.3腎與膀胱
第五章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
5.1氣的概述
5.1.1氣的基本概念
5.1.2氣的生成與人體臟腑的關係
5.1.3氣的生理功能
5.1.4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5.1.5氣的分布與分類
5.2氣機病的概念
5.2.1氣虛證
5.2.2氣陷證
5.2.3氣滯證
5.2.4氣逆證
5.3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的證治分類
5.3.1氣虛
5.3.2氣陷
5.3.3氣滯
5.3.4氣逆
5.4升降辨證法治則
第六章升降辨證法治療臟腑氣機病臨床套用
6.1升降理論在經典方劑中的運用
6.1.1經方中的升降
6.1.2其他經典方劑中的升降運用
6.2名醫醫案要略
6.2.1氣虛證醫案舉例
6.2.2氣陷證臨床舉例
6.2.3氣滯證臨床舉例
6.2.4氣逆類臨床舉例
第七章藥物之升降
7.1本草基本理論
7.1.1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源流沿革
7.1.2影響中藥升降浮沉的因素
7.1.3中藥升降浮沉的臨床運用
7.2單味中藥的升降
7.2.1風升生
7.2.2熱浮長
7.2.3濕化成
7.2.4燥降收
7.2.5寒沉藏
7.3藥對的升降
7.3.1青蒿、鱉甲
7.3.2杏仁、淡豆豉
7.3.3浮萍、牛蒡子
7.3.4柴胡、黃芩
7.3.5白前、前胡
7.3.6五味子、細辛
7.3.7大黃、荊芥穗
7.3.8木香、黃連
7.3.9青皮、橘皮
7.3.10青橘葉、鬱金
7.3.11橘皮、枳實
7.3.12橘皮、沉香
7.3.13桔梗、枳殼、薤白、杏仁
7.3.14大黃、升麻
7.3.15僵蠶、地龍
7.3.16黃芪、防已
7.3.17麻黃、石膏
7.3.18杏仁、川貝母
7.3.19刺蒺藜、沙苑子
7.3.20羌活、獨活
7.3.21桑葉、黑芝麻
7.3.22白茅根、白茅花
7.3.23蒼朮、黃柏
7.3.24桔梗、杏仁
7.3.25蔥白、淡豆豉
7.3.26桑葉、菊花
7.3.27淡竹葉、荷梗
7.3.28知母、石膏
7.3.29蠶砂、皂莢子
附一歷代醫家對於升降學說的論述
附二《醫學啟源·藥類法象》篇原文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