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全港第一所清真寺,於十九世紀建成。位於摩羅廟街18附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全港第一所清真寺,於十九世紀建成。伊斯蘭教傳入香港,最早可以追溯至清順治七年(165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華經商,船隻停泊在香港,不少穆斯林(伊斯蘭信徒)船員將宗教傳開,至十九世紀初,船員開始留港定居,便形成香港第一批伊斯蘭教徒。

鴉片戰爭後,來自廣州及肇慶等地的華籍穆斯林,亦陸逐來港生活,組成另一華人伊斯蘭小社區,聚居於中上環,他們於一八四九年建成一所極其簡陋的小石屋,作為做禮拜之用,隨著穆斯林增加,教徒遂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清真寺,於一八七O年,在些利街興建全港第一座正式的清真寺,一九一五年,清真寺擴建,只保留舊寺的尖塔,便成今日模樣。一九一五年及一九九一年曾進行重建,現保留舊寺的尖塔,而旁則興建了一座樓高八層的文化中心。

建築特色

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中西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禮拜堂始為香港首座清真禮拜堂,俗稱摩羅廟。該堂外形呈長方形,正門為拱形,四周設有阿拉伯色彩的拱窗。

中環的清真寺,沒有尖沙咀清真寺般宏偉磅礡,它僅容二百人,但小巧玲瓏,足夠展現出伊斯蘭藝術精髓。雪白外牆,已敵不過年月洗禮,變成灰白,但抬頭可見頂著星月標誌的呼拜塔,依然醒目。正門側的呼拜塔(亦稱宣禮塔)是清真寺標誌性建築,蓋在寺旁的塔形建築,是宣禮員召喚穆斯林前來做禮拜及禱告,伊斯蘭教重視入世、信仰與生活互相交融的特色,亦在建築盡露端倪。

新月則象徵伊斯蘭教開創文明的新時光,但直至一四五一年,新月才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族徽;其後,不少清真寺圓頂或塔尖亦出現新月標誌,而星月則是後人為襯托月形圖案而設計。

伊斯蘭是一個阿拉伯字的譯音,含有歸順、潔淨、服從及和平的意思。伊斯蘭教(中國人又稱回教)的主旨就是完全歸順真主的訓示和指引。穆斯林是指甘心情願信奉真主乃至高至尊者的人。

伊斯蘭教確認真主獨一和至尊至高的地位,叫人明白宇宙萬物存在的意義,與及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祂以穆罕默德聖人的一生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完美的榜樣,向人類指示正確的道路。穆斯林聚會禮拜的地方稱為清真寺。

伊斯蘭藝術家發展出他們獨特的藝術境界,最先出現,是幾何人圖案,由清真寺的大理石柱身、窗框、門邊,都可見其影蹤;其次是色彩斑斕的植物圖案,散見於地毯、大理柱頭及柱腳;還有《古蘭經》經文書法,或繪在玻璃窗、或掛在牆上,是清真寺第三種常見裝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