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寶典[宋濤所著書籍]

中華養生寶典[宋濤所著書籍]

《中華養生寶典》是2009年3月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濤。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養生寶典(全4冊)》文化百科系列全書是有國內多名學者精心打造的一項宏大的文化巨作,內容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生活、醫學、兵學等,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和世界人民輝煌文明的一次全面總結。該工程既保持了經典作品的原貌,又兼顧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圖文並茂、文白對照、專色印刷、通俗美觀。

目錄

養生格言

總論

人貴於天/2

我命在我不在天/3

得道養壽/5

真人/8

虛靜養心/10

養心莫善於寡慾/12

積善者體健/14

平虛養內/16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18

養生十要/20

通調有天年/21

通陰陽而知養生/26

攝養延年/30

與其服延年之藥,不若守保身之方/33

養生五難/34

病六不治/35

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通心神/35

保生寡慾,保身者避名/37

養生在人牧,肥肉在穀食/38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38

養心調心

耳目之欲,背於養心/40

心平中正,長壽之道/41

心忿則熱,心勞則汗/43

心志修而輕外物/44

多欲氣淫,無有天年/46

恬淡虛無,壽命無窮/46

不能自勝者無壽/48

知足常樂/48

養生須除六害/50

恬和安內,清虛不誘外/51

心平則氣自和/52

達人不愁死/53

心為萬法之宗/55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還將心自醫/56

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57

長壽十要/59

心寬出少年/59

聖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60

養心“五不要”/61

養生“十二少”/61

養生“三戒”/62

調養補養

人體的生理和調養/63

人體七養/64

心之形,自生自成/66

善於養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氣/67

善調陰陽者,與天地同壽/71

補養

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74

人參補氣,羊肉補形/75

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76

調藥性易,調自性難/78

飲食

飲食之患,過於聲色/79

饑飽適度,飲食養生之道/80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82

寧少勿多,寧飢毋飽/83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85

陰陽五行,食養之道/86

養生真味是清淡/86

豐年多病,飢年少疾/88

善食強於善醫/91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91

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藥方/93

飲酒十過/95

食唯半飽無藥味,酒止三分莫過頻/97

起居

善養者起居有規/99

居處過於華麗,易使人滋生貪婪/100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101

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102

居室之處須防風/104

起居陰陽,謹慎調理/107

一天裡的禁忌/110

動靜勞逸

淡靜為不死之藥/114

躁動催人老/115

心如猿,意如馬,無壽/117

少私寡慾,是為真靜/118

動而不妄動,亦為靜/120

不淫於至樂,不安於至靜/121

養生至要:心靜而體活/122

養生須防“五勞”/124

善養生者,有勞有逸/125

氣功和導引

天地萬物,氣聚則生/127

延年卻病,導引為先/128

若欲安神,須煉元氣/130

坐禪五境界/132

坐忘/133

入定/134

欲得長生,先須久視/136

應時

天時陰陽,順之則壽/137

內經大論四季之應時養生/139

陰陽四節,死生之本/141

邱處機縱論四季應時養生/141

夏髒宜涼,冬髒宜溫/144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145

房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147

上士別床,中士異被/148

養心莫善於寡慾/149

防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151

不樂損年,長愁養病/152

蘿蔔上了街,藥方把嘴撅/153

睡眠

食飽不可睡,睡則諸疾生/154

一夕不臥,百日不復/155

養老

老年慎瀉,少年慎補/156

不須憂老病,心是自醫王/157

以財為草,以身為寶/158

養正四要

寡慾第一/160

慎動第二/175

法時第三/182

卻疾第四/192

養生總論/210

飲食須知

卷一:水火/219

卷二:穀類/229

卷三:菜類/238

卷四:果類/255

卷五:味類/269

卷六:魚類/277

卷七:禽類/293

卷八:獸類/300

……

書外連結

養生之道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張悟本養生之道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說,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範疇之中,如醫藥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欲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內容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套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套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套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春季養生之道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養生的特點

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鍊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鍊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