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賦節

中華詩賦節,也叫中國詩賦節,中華詩賦活動日,簡稱“詩賦節”。其學術稱謂由當代新儒家學者、著名詩賦家鍾陽提出。

中華詩賦節
早在20世紀40年代,文藝界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始將端午這天定為“中華詩人節”。宣言中提出:“我們決定設立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是要使詩歌成為民族的呼聲……”從此,端午這天就成了中國詩人的節日。屆時舉行詩人集會,交流創作,朗誦詩歌,抒發愛國熱情,在救亡救國、和平建設中均起到了鼓與呼的積極作用。
黑龍江學者王澤生2007年通過辭賦比較學提出以屈原的逝世紀念日農曆“端午節”——五月初五,為“中華辭賦節”(中國辭賦節)——中華辭賦發端紀念日。因為屈原的去世,標誌著楚辭學的形成。因此,漢朝把屈原的辭——從詩經向辭賦過渡的楚辭,稱做賦。2011年5月14日,中國辭賦協會在王宇斌的提議下,並深入研討了辭賦節的可行性和文化內涵後,正式集體啟倡,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為中國辭賦節,從而進入星火燎原的實施階段,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鍾陽認為,可將兩條思路綜合,把農曆五月初五定之為中華詩賦節。其理由如下:
一、屈原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招魂》《天問》《九章》等。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不僅是中國詩歌的起源之一,而且是辭賦的起源之一。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賦,漢代人亦普遍把楚辭稱為辭或“辭賦”,故屈子是為中華辭賦之先啟之始袓(下府岸人語)。且屈原的去世,標誌著楚辭學的形成,也就是說最初步的辭賦體在那個時代確立了(王澤生語)。
二、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文學精神,是其詩賦文學的基本性格與特點。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國家強盛和統一,在整箇中華民族歷史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具有亘古常新、永不磨滅的意義。
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郢都,被放逐的屈原於當年五月五日,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其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中華民族的無窮力量。由之,屈原的逝世紀念日,即毎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應當明確為“中國詩賦”和中國詩賦人之重大紀念日。
四、詩歌,尤其是古體詩詞,是學習辭賦的基礎。中國詩賦節的推出,有利於使詩歌界和辭賦界攜手並進,共同為振興古典文學而努力。當然,在具體的詩歌會議上叫中國詩人節,在辭賦會議上叫中國辭賦節,俱互不相違。
五、“中國端午節”,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六、端午也稱為解粽節,在這一天可以剝出本來的內質。以此日為詩賦節,可用習詩賦之喜悅洗卻心中塊壘,以研詩賦之文明蕩滌內心世界,以詩賦之努力服務當代社會,為創建和諧、美好的世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