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華珊瑚蛇
形態
小型前溝牙類毒蛇。最大全長/尾長:雄630/65mm,雌710/65mm。頭背色黑,有兩條黃白色橫紋,前條細,橫跨兩眼,後條寬大。背面紅褐色,有約1枚鱗寬、鑲黃邊的黑橫紋軀幹19~39條,尾背0~7條;腹面黃白色,各腹鱗無或有長短不等的黑橫斑。沒有頰鱗,眶前鱗1,眶後鱗2,顳鱗1+1;上唇鱗7(2-2-3式),下唇鱗6(5~7),前3枚或前4枚接前頜片;頜片2對。背鱗平滑,13-13-13行;腹鱗195~230;肛鱗二分;尾下鱗26~38對。前溝牙之後有2枚普通上頜齒。
生態生物學資料
丘陵或山區森林。夜晚活動覓食。曾在路邊、茶山溪邊,甚至住房內水缸旁發現。以小型蛇和蜥蜴為食。卵生。
毒性
本屬蛇類含神經毒,導致反射失調、痙攣、驚厥、麻痹,最後死亡。雖然這些症狀可能是幾種蛇毒組分協同作用的結果,但很明顯是以損壞神經機能,主要是神經肌肉傳遞為主的神經毒作用。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卵生。習 性 夜間活動為主,神經毒,性情溫馴,喜歡棲息山區底層落葉堆中。體形特徵 小型蛇類,最大可達98公分,主要特徵頭後方有一寬明顯的白色環帶,身體紅色為主,全身散布著黑色的黑環帶,外側 有黃色細邊。食性主要以蛇和蜥蜴為食中華珊瑚蛇 分布於中國海南,全長不超過1公尺。軀體上大多具有紅色環紋等鮮明的色彩。吻部為黑色,其後方則有寬幅的黃色環紋。不過軀體上的黃色環紋就較為狹窄了。黑色環紋數10-29節左右,至於紅色環紋則多雜有黑色斑點。
品種
河南省發現中華珊瑚蛇 Sinomicrurusmacclellandi
2010年,陳曉虹和王新衛在《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河南省眼鏡蛇科新記錄——麗紋蛇》,報導在河南省新縣連康山保護區發現該省蛇類新紀錄1種——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因該種歸屬已更迭(Slowinski,Boundy和Lawson,2001),本文予以修訂,稱中華珊瑚蛇Sinomicrurusmacclellandi。
中華珊瑚蛇屬Sinomicrurus已知5種,其中我國就有4種(名錄如下):
1.羽鳥氏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atori(Takahashi, 1930)【中國台灣宜蘭和新竹】:台[宜蘭、新竹、台中(武陵農場)、北橫公路沿線、花蓮]
2.福建華珊瑚蛇Sinomicruruskelloggi(Pope,1928)【中國福建省西北部崇安縣(武夷山市)】:浙,閩,贛,湘,粵,桂,瓊,渝,貴
3.中華珊瑚蛇Sinomicrurusmacclellandi(Reinhardt,1844)【印度阿薩姆】:蘇,浙,皖,閩,台,贛,豫[新縣(連康山保護區)],鄂[五峰(後河保護區)、通山(九宮山保護區)],湘,粵,桂,瓊,渝,川,貴,雲,藏,陝,甘,港
3a.指名亞種Sinomicrurusmacclellandi macclellandi(Reinhardt,1844):蘇,浙,皖,閩,贛,豫[新縣(連康山保護區)],鄂[五峰(後河保護區)、通山(九宮山保護區)],湘,粵,港,瓊,桂,渝,川,貴,雲,陝,甘
3b.台灣亞種Sinomicrurusmacclellandi formosensis(Thompson, 1912)【中國台灣甲仙埔(高雄)】:台
3c.脊紋亞種Sinomicrurusmacclellandi univirgatus(Günther,1858)【尼泊爾】:藏[墨脫、錯那]
【按】琉球(岩崎氏)亞種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iwasakii(Maki, 1935):日本[沖繩(石垣島、西表島)]
4.梭德氏華珊瑚蛇Sinomicrurussauteri(Steindachner,1913)【中國台灣】:台
【按】日本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japonicus(Günther, 1868)為日本琉球群島特有物種,種下劃分為3個亞種:
指名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japonicus(Günther, 1868):日本[沖繩(奄美大島、加計呂麻島、請島、與路島)]
布氏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boettgeri(Fritze, 1894):日本[沖繩(德之島、伊平屋島、伊是名島、野甫島、具志川島、屋那霸島、屋我地島、沖繩島、瀨底島、渡嘉敷島)]
高良氏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takarai(Ota, Ito, and Lin, 1999):日本[沖繩(伊江島、渡名喜島、久米島、座間味島、安室島、阿嘉島、慶留間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