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薈萃

本書博採古今眾家研習之得,梳理綱目,條分縷析,既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又能在言簡意賅的詮釋中概覽全貌。既是普及讀本,又能充當工具書之用。該書共分義理思辨之學、治國經世之道、征戰謀略之法、文化教育之正、字林音義之集、辭賦文章之藪、藝苑瑰寶之葩、史書輿地之考、方技百工之匯等九個部分。

內容簡介

章人英,江蘇武進人,1914年生。曾任上海大夏大學講師、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師範學院、浙江大學華東政法學院社會學教授等職。上海市詩詞學會會員,上海市社會學學會名譽顧問。《辭海》社會學詞條主要編寫人。

圖書目錄

序追尋中華文明的腳步鄧偉志
為了中華文明的聖火薪傳顧鋼
緒論
第一章 義理思辨
第一節 萌芽時期哲學
一、《尚書》中有關周公的天命思想
二、《國語》中有關伯陽父和史伯的論述
第二節 前諸子時期哲學
一、《周易》
二、《洪範》
三、范蠡的變化觀
四、管仲的水本原說
五、史墨的皆有貳也說
六、晏嬰的相反相濟說
七、子產
第三節 諸子時期哲學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宋尹學派
四、楊朱
五、墨家
六、名家
七、法家
八、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第四節 秦漢時期哲學
一、《呂氏春秋》
二、黃老之學
三、陸賈
四、賈誼
五、今文經學
六、古文經學
七、天道自然
八、讖緯象數之學
九、宗教神學思想
十、漢代宗教哲學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哲學
一、才性之學
二、魏晉玄學
三、佛教哲學
四、道教哲學
五、神滅論
第六節 隋唐五代時期哲學
一、儒家哲學
二、佛教哲學
三、道家哲學
第七節 宋元明時期哲學
一、宋初理學三先生
二、北宋唯物主義哲學家李覯
三、北宋時期的理學思想
四、南宋時期的理學思想
五、元代的理學思想
六、明代時期哲學
第八節 明清之際的經世致用哲學
一、劉宗周
二、朱之瑜
三、陳確
四、傅山
五、黃宗羲
六、方以智
七、顧炎武
八、熊伯龍
九、王夫之
十、唐甄
第九節 清代哲學
一、顏李學派
二、清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戴震
三、中國近代哲學家
第十節 少數民族古代的哲理思想
一、彝族古代哲學著作
二、藏族佛教哲學
三、《論傣族詩歌》中關於天地、人類起源的論述
四、蒙古族學者薩囊·徹辰的宇宙生成說
五、中國伊斯蘭教哲學著作《天方性理》
第二章 治國經世
第一節 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制和國家雛形的產生
一、氏族社會
二、國家雛形的形成
三、傳說時期(夏以前的歷史時期)“選賢與能”的
禪讓制度
第二節 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
一、夏時期“天下為家”的王權世襲制度
二、王權的形成
三、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確立
四、夏代的輔政官員
五、神權政治
第三節 殷商時期
一、“殷人尊神”
二、“尊祖敬宗”與王權專制思想
三、國家機器的逐步健全
四、商代完備的刑制
五、一些政治思想的萌發
第四節 西周王朝時期
一、實行分封制
二、系統的宗法制度
三、完整的禮樂制度
四、等級森嚴的爵祿服命制度
五、“內服”官與“外服”官體制的建立
六、周公旦的政治思想
七、祭公謀父關於德與兵之關係的政治思想
八、伯陽父關於“和”與“同”的思想
九、西周的刑法——九刑
十、西周的法律制度與《呂刑》
十一、西周的“井田”土地制度
第五節 春秋戰國時期
一、政治制度的演變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律法規
三、職官管理制度
四、百家爭鳴中,諸子百家的政治主張
第六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
一、始稱皇帝
二、三公九卿制
三、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
四、經濟文化政策
五、崇尚黑色
六、反對以古非今
七、秦代法規
第七節 西漢時期
一、分封諸王和郡國並行制
二、中朝官尚書行政管理體制
三、朝廷鑄錢與鹽鐵官營
四、西漢政治家、思想家的治國思想
五、實行儒學與仕途相關的選官制度
六、設定刺史以監察地方
七、“代田法”和“區田法”
八、王莽改制
九、律、令、科、比
第八節 東漢時期
一、削弱和分散宰相權力
二、提倡讖緯神學
第九節 兩漢時期經濟思想
第十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
二、玄學家的政治思想
三、鮑敬言的無君論
四、“九品中正制”
五、三國——吳國的“領兵制”和“復客制”
六、西晉的占田制
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八、西魏宇文泰創立府兵制
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法規
十、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思想
第十一節 隋唐時期
一、隋朝的改革
二、唐朝前期“偃革興文,布德施惠”的治國方略
三、唐朝前期的政治措施
四、唐朝中後期政治制度的變化
五、唐朝中後期思想家的政見
六、唐朝時期經濟思想
第十二節 宋朝時期
一、宋代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二、宋代思想家的各種政治主張
三、宋代時期經濟思想
第十三節 元代時期
一、“附會漢法”,實行“仁治”
二、元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四、達魯花赤制
五、站赤(驛傳)系統
六、元代的成文法
七、“農桑為急務”的政策
第十四節 明代時期
一、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舉措
二、王守仁的政治思想
三、張居正的救時主張和一條鞭法的推行
四、李贄反傳統、反權威的政治思想
五、李自成“均田免糧”的反封建綱領
第十五節 清代時期
一、清人關初期的政策和措施
二、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三、清初思想家的經濟思想
四、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的加強
五、“改土歸流”政策
六、法律監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七、思想鉗制與文字獄
八、中國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九、洋務派政治思想
十、洋務運動
十一、“革故鼎新”的變法維新思想
十二、戊戌變法
十三、維新派思想家
十四、清末“新政”
十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
十六、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
第三章 征戰謀略
第一節 中國歷代軍事思想
一、先秦時期
二、秦漢時期
三、三國時期
四、兩晉隋唐宋元時期
五、明清時期
第二節 中國古代軍事史
一、先秦時期
二、秦漢時期
三、三國時期
四、兩晉隋唐宋元時期
五、明清時期
第三節 中國歷代軍事制度
一、夏、商、周時期的軍事制度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制度
三、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制度
四、隋唐五代宋時期的軍事制度
五、夏遼金元時期的軍事制度
六、明清時期的軍事制度
第四節 中國歷代兵器
一、兵器的起源
二、冷兵器
三、中國古代火器
四、中國古代戰車
五、中國古代戰船
第五節 中國歷代著名軍事人物
一、姜望
二、孫武
三、吳起
四、孫臏
五、白起
六、樂毅
七、田單
八、李牧
九、項羽
十、韓信
十一、周亞夫
十二、李廣
十三、霍去病
十四、曹操
十五、司馬懿
十六、諸葛亮
十七、陸遜
十八、鄧艾
十九、羊祜
二十、杜預
二十一、李靖
二十二、秦叔寶
二十三、尉遲恭
二十四、薛仁貴
二十五、郭子儀
二十六、李想
二十七、狄青
二十八、岳飛
二十九、韓世忠
三十、劉基
三十一、徐達
三十二、于謙
三十三、戚繼光
三十四、袁崇煥
三十五、鄭成功
三十六、李秀成
第是張字林音義
第一節 中國漢字形體的發展
一、陶文
二、甲骨文
三、銘文
四、蝌蚪文
五、大篆與鳥蟲書
六、小篆
七、隸書
八、草書
九、行書
十、楷書
第二節 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六書
第三節 漢字的結構
第四節 漢字的增繁與字書部首的變化
第五節 字書類要籍簡述
一、學童習誦的識字書
二、按形體偏旁分部編排的字書
三、刊正字型的字書
四、集錄篆、隸、古文字的字書
五、用六書分析文字的書
第六節 訓詁類
一、“訓詁”
二、古籍注釋
三、要籍簡述
第七節 韻書類
一、漢語音韻概述
二、反切
三、等韻
四、平水韻
五、要籍簡述
第八節 詩詞格律
一、絕句格式
二、律詩格式
三、詞牌、詞譜和詞律
四、詞的體制
五、常見詞牌舉隅
第五章 辭賦文章
第一節 中國文學之濫觴
一、遠古的口頭文學
二、古代神話傳說
第二節 先秦文學
一、《詩經》
二、楚辭
三、先秦的散文
第三節 秦漢文學
一、漢賦
二、秦漢散文
三、漢代樂府
第四節 三國兩晉文學
一、建安文學
二、正始文學
三、西晉文學
四、東晉文學
五、三國兩晉文學理論批事
第五節 南北朝時期文學
一、樂府民歌
二、詩作歌行
三、辭賦散文
四、偶儷駢文
五、散文宏篇
六、志怪軼事
七、文學批詞
八、詩文總集
第六節 隋唐五代文學
一、隋唐五代詩
二、唐五代詞
三、隋唐五代文
四、唐代傳奇
第七節 宋代文學
一、宋詩
二、宋詞
三、宋代散文
四、宋元話本
五、宋代文學理論批詞
第八節 遼金元文學
一、遼代文學
二、金代文學
三、宋金元諸宮調
四、元代文學
第九節 明代文學
一、明代詩文
二、明代小說
三、明代戲曲
四、明代散曲與民歌
五、明代文學理論批評
第十節 清代文學
一、清代詩詞文
二、清代小說
三、清代戲曲
四、清代文學理論批評
五、晚清文學
第六章 藝苑瑰寶
第一節 中國美術
一、中國繪畫
二、中國書法與篆刻
三、中國工藝美術
四、中國雕塑
五、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第二節 中國音樂、舞蹈與戲曲藝術
一、中國古代音樂
二、中國古代舞蹈
三、中國戲曲藝術
下卷目錄
第七章 文化教育
第一節 中國歷代教育概況
一、學校的萌芽
二、夏朝的學校雛形
三、殷商時期的教育概況
四、西周時期的教育
五、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六、秦漢時期的教育
七、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
八、隋唐時期的教育
九、宋元明清時期的教育
第二節 中國歷代體育概況
一、遠古體育的萌芽
二、夏、商、西周時期的體育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體育
四、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體育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體育
六、宋遼金元時期的體育
七、明清時期的體育
第三節 中國歷代的新聞出版事業
一、中國歷代報紙
二、新聞學理論的研究
三、出版事業的普及
四、印刷技術的發展和新型出版機構
第四節 中國書籍的沿革
一、中國的初期書籍
二、中國的正規書籍
三、古籍的裝幀形式
第五節 中國歷代圖書收藏和管理事業
一、中國圖書館的沿革
二、古籍的分類
第八章 史志輿地
第一節 中國歷代史事要錄
一、開天闢地
二、傳說時期
三、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夏王朝(約前21世紀~
前16世紀)
四、始見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商王朝(約前16世紀~
前11世紀)
五、封建制度的開創時代——西周王朝(約前11世紀~
前’770年)
六、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七、各國混戰不休的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八、中國第一個封建統一國家——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120
九、西漢王朝(前202年~公元8年)
十、“新”莽王朝(8年~23年)
十一、東漢王朝(25年~220年)
十二、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十三、西晉王朝(265年~316年)
十四、十六國政權(304~439年)
十五、東晉王朝(317-420年)
十六、南北朝時期(420-589年)
十七、隋朝(581-618年)
十八、唐朝(618-907年)
十九、五代十國(907-979年)
二十、遼(916-1125年)
二十一、宋朝(960-1279年)
二十二、西夏(1038-1227年)
二十三、金(1115-1234年)
二十四、元(1271-1368年)
二十五、明朝(1368-1644年)
二十六、清朝(1644-1911年)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學史
一、先秦時期
二、秦漢至唐初時期
三、中唐至乾嘉時期
第三節 中國方輿之學
一、傳統地理學的形成
二、傳統地理學的發展
三、近代地理學的萌芽
第九章 質測方技
第一節 中國古代數學沿革
一、萌芽時期
二、體系的形成
三、數學的發展
四、繁榮時期
五、中、西方數學的融合時期
第二節 中國古代物理知識
一、先秦時期
二、秦漢至五代時期
三、宋、元時期
四、明、清時期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化學套用
一、陶瓷製品中的化學
二、冶金化學知識
三、釀酒技術
四、製糖技術
五、本草和煉丹術
六、火藥的發明
七、黃白術7
第四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沿革
一、中國古代曆法
二、中國古代天文成果要錄
第五節 中國古代生物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
一、古代的動植物分類系統
二、生態學知識的發展
三、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
四、對昆蟲的研究
五、關於人體結構和機能的認知
六、在遺傳學上的探索
七、動植物分類研究的發展
第六節 中國傳統醫學沿革
第七節 中國古代農業沿革
一、原始農業時期
二、夏、商、西周時期
三、春秋戰國時期
四、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五、隋、唐、宋、元時期
六、明清時期
第八節 造紙術與印刷術
一、中國古代造紙術
二、印刷術的發明
第九節 紡織沿革與服裝變異
一、紡織發展概述
二、中國古代服裝的變異
第十節 中國古代機械發明
第十一節 中國古代建築綜述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典籍
第十二節 中國古代園林
第十三節 中國古代水利事業
第十四節 中國古代航運事業的成就
後記
說明

文摘

關於夏朝的“校”,《說文》釋其原義為“木囚也”,即用木或竹等圍成欄格作為養馬的地方,後來逐漸演變為奴隸主貴族習武和比武的地方。雖然《孟子》曾雲“校者,教也”,但由於未曾論及教的內容,因此只能推斷夏朝的“校”可能同“序”一樣,也是一種軍事體育性質的教育機構。因此,夏朝的“序”和“校”只能說是具備了學校的雛形。
三、殷商時期的教育概況
根據古籍中的各種記載和甲骨文提供的部分資料,商朝學校的具體情況大致如下:
商朝的“庠”是一種以養老為號召,進而實施教化的一種社會教育機構。商朝的“序”,既保留了軍事體育訓練的舊形式,又增添了學習禮樂的新內容,而且更強調品德修養。“習射”只是一種形式,通過習射達到“明君臣之禮”、“明長幼之序”的目的。這說明,商朝的“序”已是以習禮為主、習射與習禮相結合的教育機構了。
商朝有“尚右”的傳統,因為商朝舉行各種祭祀活動時都向右(西)的方向朝拜。《禮記·明堂位》說,“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國小,而作樂於瞽宗”;又說“瞽宗,殷學也”。漢人註解,瞽宗本是樂人的宗廟,因成為學樂的場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習武是為了征戰,習樂是為了祭祀。“殷人尊神”,正反映了商朝盛行的是以宗教教育為核心的教育。
商朝的“學”和“瞽宗”,是前代沒有的一種真正的教學場所。因為它有固定的校舍,選拔德高望重的人為師,傳授禮、樂等典章文化,其目的是為奴隸主貴族培養繼承人。由此可見,商朝的“學”和“瞽宗”已具備現代學校的某些特點,標誌著中國學校的正式形成。
四、西周時期的教育
1.學校教育體系
據《禮記》、《周禮》等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已有“國學”與“鄉學”之分。
“國學”分國小與大學兩級。據《禮記·王制》和《禮記·保傅篇》記載,國小分為兩種:一種是設在宮廷附近的貴胄國小;一種是設在郊區的一般貴族子弟的國小。大學也有兩種:一種是設在諸侯所在地的“泮宮”;另一種是設在都城南郊的“辟雍”。“辟雍”又分為五學,辟雍居中,又稱“太學”,四周分設四學:南日“成均”,取五帝之學名,也稱“南學”;北日“上庠”,取虞舜之學名,也稱“北學”;東日“東序”,取夏代之學名,也稱“東膠”或“東學”;西日“瞽宗”,取殷商之學名,也稱“西雍”或“西學”。
“鄉學”是按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進行設定的,對具體情況的說法也不完全相同:《周禮》說“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禮記·學記》說“家有塾,黨有庠,術(遂)有序,國有學”。 鄉學的優秀生可以升人國學。入學年齡也有規定,但諸書記載不一致,以說8歲人國小、15歲人大學者居多。
2.“學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師一體”的教育制度
學校設在官府之中,教育機構與官府不分,是“學在官府”的重要表現。西周的學校都是“公辦”學校,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處理政務的官府,又是祭祀獻俘、獻馘的地方。被稱為“大教之宮”的明堂,就是辟雍太廟,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朝政、祭祀、饗射等行政事務,也在此辦理。
教學所需要的典章文獻、樂器禮器收藏在官府,是“學在官府”的另一重要表現。教學所用之書稱為典、籍、策、簡、牘等,它們記載的都是歷代天子及命官們著述的典、謨、誥、訓,以及他們所製作的禮制和樂章等。這些東西既是國家的文獻,又是政府的命令、檔案,也是學生學習的教材。
官師不分,是“學在官府”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宮廷教育中,國家重臣太師、太保、太傅同時也是帝王之師。西周國學和鄉學與宮廷教育基本相同,也是亦官亦師。國學由大司樂(大樂正)主持,同時他又是國家的禮官。大司樂之下設有教官樂師、師氏、保氏、大胥、小胥等,分別擔任教學、教育工作,同時均為國家官吏。鄉學由大司徒負責,以下分別由鄉師、鄉大夫、州長、黨正等行政長官兼管。
3.學校管理制度
西周時期對學校已實行分級管理。“國學”,由皇室和侯國的宮廷直接管理;“鄉學”,由地方各級政府分別管理。
根據《禮記·學記》的記載,西周官學已有隔年考查的具體辦法:“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另據《禮記·王制》的記載,在考查中如發現有不受教者,以告於大樂正,大樂正以告於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習禮以感化之,如不改變,王親自視學,以示警告,仍不改變,則遷送遠方,終身不齒。鄉學的考查工作由鄉大夫負責。P2-3

後記

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記錄,歷史是用事實說話的。
歷史是人民譜寫的,《中華文明薈萃》正是一部全面介紹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洋洋大觀,包括列祖列宗的光輝業績以及先賢哲人的睿智創造,集大成一體的資料性的大書。
要從浩如煙海的悠悠青史中提煉、編纂與介紹中華文明的精粹,並在有限的篇幅中全面展示這些精粹,這一構想,既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意義深遠的創意,也是一個極為艱難而又宏大的文化工程篇
因此,我們要向廣大讀者特別介紹,首先提出這一構想和創意的、本書的主編、百歲老教授章人英先生。
(一)百歲總編
讓我們從章老在醫院召集的一次特別的編委會會議說起。
2013年3月的一個下午,那是章老從上海瑞金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的第二天。我們的心情也像那天的天氣一樣,沉重的陰霾再加上時停時下的陰雨,每個人都在為章老的病情忐忑不安、憂心忡忡篇
不可思議的是,章老居然在病房裡,邀集我們召開了《中華文明薈萃》的編委會會議篇
我們輕手輕腳,連大氣也不敢喘一聲篇 然而,章老卻用纖弱的、不可抗拒的聲音,指示我們坐下,並以難以置信的清晰的思維,向我們每個人作出了明確的安排,提出了要求,就像三軍統帥下達軍令一般篇 可見,章老即便是在生命垂危、渾身水腫得像上山的桑蠶那樣、正在進行風險極大的腎臟透析期間,也沒有停止過對編輯《中華文明薈萃》的思考篇。
章老先生對於弘揚中華文明的這種無與倫比、殫精竭慮的獻身精神,令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動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
章老先生原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曾主編《社會學辭典》、《人類學詞典》、《辭海》之社會學詞條,著有《普通社會學》、《文化衝突與時代選擇》、《水雲客剩稿》等書,在他八十多歲高齡、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間,章老又編著了《論語五連環》、《東方愛經》等著作。章老還堅持為博士生、研究生講學。而且,章老競一次次謝絕了學校安排的車輛接送,堅持自己騎著助動車,從建國西路的寓所出發,穿過上海市交通擁擠的市中心,到蘇州河畔的政法大學授課,並指導研究生寫作學術論文1
90歲後,章老的學術研究仍然沒有停息,章老的學術專著,一篇接著一篇,從來沒有中止過篇 章老93歲時,競不顧自己的年事已高,斷然倡導、創辦了“新世紀國學沙龍”,而且開始籌劃與主編《新世紀國學文摘》雜誌。而今,該雜誌已經出版到第30期。章老為宏揚中華國學,真可謂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了1
2010年,97歲的章老開始策劃編纂《簡明國學常識辭典》,該書即將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章老98歲時,開始策劃主編本書——《中華文明薈萃》。於是便發生了前面所述的、在他老人家剛剛脫離病危期的第二天,便在病房裡召開編委會會議的令人感動的一幕。
章老還經常受邀向社會各界作社會學、人類學、法學、國學、古詩詞、修身養性等方面的報告,足跡所至,除上海外,甚至遠至江蘇、四川,對象有大學、圖書館、婦聯、老年大學、街道、甚至公檢法等篇
章老還是一位詩情澎湃的詩人。每次前往章府探望,我們都會被章老的一首又一首詩詞所感動。章老的書法,也是我們這些後來者趨之若騖、視為珍藏的墨寶篇 章老的詩詞墨跡,掛滿了狹窄的書房,營造出一副濃厚的書香氣氛,令人不忍離去篇 章老的下一部令人企盼的作品,恐怕就是由章老自己選編、匯集的《詩詞和墨跡》大觀了篇
(二)赤心耕耘
在本書的編纂工作中埋頭苦幹、嘔心瀝血的主力軍,是葛明滄老先生。葛老是一位資深的圖書館學專家,胸懷萬卷,滿腹經綸,對於古籍有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葛老胸藏萬卷、卻又謙恭禮讓、行止低調得不能再低調。在當今這個被虛榮和利益所充斥的商業社會中,這樣的學者是很難找到第二個的篇
有兩個事例,充分顯示了葛老先生的為人。
第一,前些年,在原盧灣區圖書館(其前身是上海市人民圖書館)的藏書倉庫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明清時代和民國時期的珍貴古籍,計有7 783冊之多,其中有不少還是拓片、孤本和善本。葛老先生接受邀請和重託,埋頭苦幹,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辦法,研製出了一套系統,對這批珍貴的古籍進行了悉心的整理,使其終於能夠很快地與有關的專家和研究者見面。
第二,本書的編纂,按照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原計畫,共分為八個篇章,總字數約為100萬字。但本書的初稿出來以後,經電腦計算,達180餘萬字,遠遠超出了原計畫。最後,本書由葛老作了濃縮與刪減。這一工程之繁重,幾乎相當於重新編纂大半部《中華文明薈萃》。終於,經過幾個月的默默耕耘,總字數被調整到了現在的120萬字左右,並新增加了一個篇章。而對於這一切,葛老不但任勞任怨,而且競連一個字的趄趔都沒有篇
我們不能不深深地敬佩葛老先生毫無功利主義的敬業精神和虔誠之心,以及赤心於弘揚中華文明的高尚情操和奉獻精神篇
(三)無量前景
我們的《後記》,寫到這裡,也許有人會頗不以為然,認為我們是在為本書的主編章人英老先生及副主編葛明滄老先生歌功頌德。
啊,您說對了,您說得太對了篇 我們是要為毫無功利之心、一心弘揚中華文明的獻身精神,大聲地歌功頌德、鳴鑼擊鼓篇
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與全身心弘揚中華文明的精神有著天壤之別的是,社會上難免仍然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一些高質量、高水平的,帶有學術性、研究性的專著,投人多而收益少,甚至難於收回成本;而一些低俗的、譁眾取寵的作品,則投入少而收益高,見效快。
像章老、葛老這樣的學者、賢士,若想集一生苦讀與耕耘的學識,弘揚中華文明、貢獻畢生的心血與智慧,編纂出版一本像《中華文明薈萃》這樣博學如山、睿智如海、意義深遠的大書,雖然獲得了出版社的充分理解與全力支持,卻仍然不得不為籌集出版費用而吶喊、奔波篇 這清楚地證明,我們的出版事業,要適應“振興中華”這一偉大而崇高的歷史使命,還有十分艱辛的道路要走。
但我們深深地相信,像《中華文明薈萃》這樣的工具性、資料性很強,智慧度、廣博度十分可觀的大書,任重而道遠,前景無量,一定會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了解與接受,並越來越廣泛地走入千家萬戶,成為廣大中等和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家庭手中的親密朋友篇
在這裡,我們要由衷地感謝一位人士——顧鐵華先生。顧鐵華先生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香港文化委員會委員,日本大學榮譽博士。顧鐵華先生在獲悉《中華文明薈萃》出版經費上的困惑後,二話沒說,慷慨解囊,贊助了本書的出版費用。
我們相信,本書的出版,正當其時,一定會順應“民族振興”和“復興中華文明”的偉大歷史使命,成為千千萬萬求索者的朋友與助手的。
編者
2013年6月30日

序言

“文明”一詞的原義應該是相對於原始落後和蒙昧野蠻而言。人類之所以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就是因其在自己的生存狀態中創造了文化,開始了文明的進程。然而文化和文明不是天生的,它是人類在自己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經過意識和思想的思考和總結、比較和追尋,不斷地創造和更新的,是不斷地向著人性的最高目標——真善美和自由幸福的價值趨向前進的。可以說,人類各民族的歷史,都是一部不斷前進和進步著的文化發展史和文明史。
但歷史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史和文明史中,充滿了曲折和阻隔,甚至還有腥風血雨和倒退。人類文明的進步,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代價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回顧和總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史為鑑”。以史為鑑並不僅僅是可以知歷史的興替,它還可以開闢和創新現代和未來的文明。
但是,我們現代社會的商品經濟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和衝擊著文明的腳步,排擠和阻滯著文明前進。面對著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這種二律背反的悖論,我們國家強調學習人類先進文化,這個提法是正確的。然而,它只是指出了目標和方向,要實踐它必須要付出十分艱巨甚至是痛苦的努力。
一個民族要以自己創造的先進文化,帶領人類文明的腳步,必須有兩個立足點:一是要客觀地總結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價值,亦即自己的文明發展史;二是要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明的價值觀與人類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接軌並整合起來。只有這樣,它才有希望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也包括文明的前列。
百歲高齡的周有光老先生曾說過一句非常生動的話:“魚在水中時是看不到整個地球的”。現今的世界,已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但我們的胸襟卻不能縮小,而是要著眼宇宙,至少是從全人類的角度去認識世界,才能跟上人類文明的腳步。
話說回來,本書的價值就在於用通俗的語言,簡潔的內容,較系統、全面和提綱挈領地介紹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總結出中華文化中的文明精粹,可以看作是一本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同時,它也就成了一部追尋中華文明腳步的“華夏文明史”。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聰明”、“知識就是力量”。我想,認真總結真實的(不是被權力閹割和篡改了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將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文明,與世界文明進步的潮流有機地融合起來,我們華夏民族一定前程似錦。而本書,也就能起到了它該起的作用,完成作者的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