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華對聯(全四冊)》對聯,也稱“楹聯”、“楹貼”、“對子”,是懸掛或貼上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相傳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見《蜀禱杌》),謂之“題桃符”,至宋時推廣用在楹柱——廳堂門前的柱子上,後又普遍作為裝飾及交際慶弔之用。對聯的形式,源於我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它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相互影響、借鑑,歷經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的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對聯有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對聯又不同於詩。它不用押韻,不講究句子的整飭,句子長短可以任意變化,只要上下聯對仗就可。對聯雖與駢體文十分相似,同樣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可是駢體文有嚴格的字數要求,一般是四字或六字,而對聯則不刻意限制字數,而且駢體文是由一個個平行句子組成,而對聯則只由兩個平行句子(上下聯)組成。因此,對聯是一種與詩、詞、曲、駢體文等並立的一種古典格律文學樣式。
對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以“副”為量詞,一般以兩行文句為一副,並列豎排展示,自上而下讀,先左後右,右為上聯,左為下聯,無字數和句數的限制,少則一字,多至數言。上下對舉,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联。
季世昌、朱淨之先生在《中國楹聯學》中把對聯的特徵概括為:鮮明的民族性、強烈的時代性、嚴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實用性。意思是對聯體現著我們民族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貌,同其他文學形式一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它有自己的獨特格律,具有更強、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它以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廣的生活內容;它普遍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可謂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各種場合、無所不用、無所不在、無所不見。
對聯依據功用不同,可分為:在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張貼的時令對聯叫春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的對聯叫婚聯;為祝壽他人,評贊過壽者業績、祝福過壽者多福多壽的對聯叫壽聯;對死者表示緬懷、寄託哀思的對聯叫輓聯;讚嘆大好河山的對聯叫風景名勝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