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街[北京市通州區]

中山大街[北京市通州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此後於大倉南北側各形成一條東西向大街,居南者稱新城南街(今尚稱之)。 清雍正七年(1729),自北京朝陽門至通州城內各倉通及運河北端碼頭——石壩修築一條石道,以利漕糧轉運濟京,此道穿通州新城西門後,即沿城北街東行入舊城。 1925年3月12日,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不久,為紀念之,將新城大街易名為中山大街。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新華大街南側。東起車站路,中穿佟麟閣街、新倉路,西抵通惠南路。因緬懷孫中山而名。
明永樂七年(1409),為充實北京衛戍部隊與北陲防邊將士糧餉,於通州舊城(明洪武元年修築)西門外修建一座大型軍倉,稱大運西倉,俗呼大倉。正統十四年(1449),殘元後裔、蒙古兵額森部越過長城侵入明境,妄圖包圍北京,東山再起。為保衛北京,保護在通軍倉,從糧儲太監李德、鎮守通州指揮陳信建議,於大運西倉外搶築新城,景泰間築成。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六年(1527)曾兩次重修。此後於大倉南北側各形成一條東西向大街,居南者稱新城南街(今尚稱之)。位於北者曰新城北街。清雍正七年(1729),自北京朝陽門至通州城內各倉通及運河北端碼頭——石壩修築一條石道,以利漕糧轉運濟京,此道穿通州新城西門後,即沿城北街東行入舊城。因此,是街成為京通間主要通途,車水馬龍,晝夜喧闃,比南街寬闊繁鬧,遂漸稱新城大街。1925年3月12日,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不久,為紀念之,將新城大街易名為中山大街。
是街東端北側,明萬曆間曾創建伏魔大帝宮,1959年被公布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通州區消防中隊使用。中段北偏,明天啟間建有魏忠賢生祠,敗沒後改作都閘府,管理北京東便門外大通橋至通州城北臥虎橋間通惠河上五座石閘啟畢、修繕之事,曾被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占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