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植物也變色,神奇的蛛網,動物世界裡的“偽裝術”,植物世界裡的“戰爭”,動物與仿生學,神奇的熱線——紅外線,令人驚奇的深海生物百態……翻開由《中小學生科學閱讀文庫》編寫組組編的這本《遠方的種子》,它將帶你了解更多有關生物、物理、人體、機械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圖書目錄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植物也變色
美麗的代價
蝸牛
指紋
輪胎的花紋
麻雀
蚯蚓
根
學習螞蟻不堵車
鳥巢
神奇的蛛網
榫卯結構
滿天飛舞的煙花
動物世界裡的“偽裝術”
外來物種入侵
植物世界裡的“戰爭”
核輻射
動物與仿生學
地震——能量釋放
微觀世界——奇妙的微生物
手眼之間皆物理
神奇的熱線——紅外線
魔方
轉基因動物和人類差距有多遠?
納米科技:天使還是魔鬼?
抑菌“高手”——銅
機器捕蠅草將成捕蟲能手
令人驚奇的深海生物百態
電漿法力無邊
序言
科學是什麼?
就科學的外延來看,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門類。這是廣義上的科學,我們這裡講狹義上的科學,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為目的的。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使我們儘可能地認識最客觀的世界,不僅是表面的世界,而且是內在聯繫著的,具有各種規律的世界。進而可以推演出科學的另一個價值——改變和創造,人類可以根據正確的認識和內在的規律創造出先進的生產力。正是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翻天覆地的奇蹟。千百年來,人們為科學的這種無與倫比的力量而震撼,為科學套用所創造的奇蹟而驚訝,為隱身於世界內部的各種科學規律而吸引,為探究規律過程中的種種曲折而痴迷,為發現或者貼近規律而喜悅。
科學史研究之父薩頓在其所著《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中文版序言中說:“(人們)大多數只是從科學的物質成就上去理解科學,而忽視了科學在精神方面的作用。科學對人類的功能絕不只是能為人類帶來物質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產品。科學最寶貴的價值不是這些,而是科學的精神,是一種嶄新的思想意識,是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寶貴的一部分……”薩頓告訴我們科學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本身,在某種程度上,科學更重要的價值是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概括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包括“理性求知精神、實證求真精神、質疑批判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四個方面。事實就是這樣,人不是知識的容器,他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認識所有的真理,然而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卻能引領一個人一步步接近真理,而且能夠使他正確地運用科學,使科學為人類造福,而不是走向反面。
這些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社會所倡導的人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僅關係到公民個體生存發展的方方面面,還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社論,社論說:“公眾素養是科技發展的土壤。離開了這個民眾基礎,即使我們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是我們當下較為緊迫的任務,而教育應該是完成這一任務最為主要的途徑。欣喜的是,我們的教育已經關注到了這一點。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國中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必要條件,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基礎。科學素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套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應該說,這是對科學素養的一種立體詮釋。
問題在於我們的學校科學素養教育應該如何開展?僅憑學校開設的自然和科學,甚或數理化等課程是不夠的,即便這些課程已經盡力關注並安排了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內容,但限於課時、限於課程結構體系,無法讓學生在完成課業目標的同時從科學認知走進科學情意,也無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方法的同時加強科學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甚至難以體會到科學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套用,更不用說在社會生活中的套用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中小學生科學閱讀文庫》當是—個有益的嘗試——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科學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科學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科學精神,當然,也在賞圖悅讀中學到科學知識。從這套讀本的編排可以看到策劃者以及作者對人文、科學和教育的理解與熱忱、投入與功力。我相信,有了這樣的讀物,這樣的嘗試,一定會給科普工作打開一扇新的視窗,對素質教育也是—件非常有益之事。
我深深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出版工作者聯起手來,投身到科學素養教育的事業中來。
是為序。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馮少東
文摘
美麗的代價
漫步於城市的街頭,我們不難發現,造型美觀、色彩華麗的玻璃幕牆正成為現代建築行業的新寵,一座座玻璃大廈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為都市風采增色不少。但是不少大城市卻明文規定:市區內的建築物限制使用玻璃幕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高大建築物安裝的玻璃幕牆,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的光是森林、草地等植被反射的10倍,會使人目眩。專家研究表明,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過量或不協調的光輻射下,會出現頭暈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緒低落等神經衰弱症狀。例如,城市中由燈光構成的夜景亮如白晝,由於這些人工光源是非全光譜的照射,會擾亂人們正常的生物鐘規律,使人感到倦乏無力。而作為夜生活主要場所的歌舞廳中的光污染危害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它會使長期在歌舞廳活動和工作的人的正常細胞衰亡,還會引發血壓升高、體溫起伏、心急燥熱等各種不良症狀。
特別光滑的白色牆面和潔白的書籍紙張的光反射係數高達90%,比草地、森林和毛面裝飾物的要高出10倍左右,其光輻射也遠遠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且在這種不良的單一視覺環境裡,人眼最需要的適度的光頻率刺激,卻並沒有因為反射光強而得到補充,視覺功能反受到極大抑制,造成了雙重危害。這不僅對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傷害,同時也抑制視網膜感光細胞功能的發揮,造成視疲勞和視力下降。我國青少年的近視率高達60%,專家認為,視覺環境是形成近視的主要原因。
光污染除影響人體健康外,還會影響到我們周圍的環境,過度的城市夜景照明甚至危害到正常的天文觀測。專家估計,如果城市上空夜間的亮度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則會使天文台喪失正常的觀測能力。這已成為困擾當今世界天文觀測的一個難題。
目前,國外有許多企業在生產產品時,會考慮到產品對視覺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有些國家的書籍已經開始採用米黃色的紙張,以免傷害視力。我國北京的許多建築在設計時也開始考慮光污染的問題。我們看到,長安街兩旁的建築物就很少有鮮艷刺目的顏色,視覺上很舒服。
蝸牛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有植物叢可躲避太陽直曬,並且沒有人干擾的地方。在雜木林、原生林等地區,可以發現比較多的蝸牛種類;在花圃或者花園的角落,也有機會發現蝸牛。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蝸牛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蝸牛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鈣質薄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一般來說,由於蝸牛需要利用碳酸鈣來製造外殼,它們通常生活在富含石灰質的地區,較少生活在火山或者酸性土壤的地區。由蝸牛的生活環境可以把蝸牛分為地棲性和樹棲性兩種。地棲性蝸牛大部分都喜歡在地面活動,但少數亦會在樹上活動;樹棲性蝸牛一般都生活在樹上或者植物上,它們的腹足可以伸展得很長,方便在樹葉與樹葉之間跨越。
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21厘米,而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0.9厘米。
蝸牛身上背著一個螺旋形的外殼,不同種類的蝸牛,外殼的形狀、顏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菸斗形等等。只有當溫度、濕度等合適時,蝸牛才將身子探出殼外活動。
蝸牛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長著眼睛。蝸牛腹面扁平寬大的腹足用於緩慢運動,足下分泌黏液,可以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雖然它的嘴巴和針尖差不多大小,但是卻有大約25 600顆牙齒。
蝸牛怕鹽,鹽有滲析作用,當蝸牛遇到鹽,體內水分會從鹽分低的體內滲透到鹽分高的體外。這會使蝸牛體內水分丟失脫水而死。
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蝸牛最致命的天敵是螢火蟲,螢火蟲的成蟲在蝸牛身體內產卵,幼蟲蠶食蝸牛身體,而且螢火蟲會噴射一種毒素使蝸牛麻痹後變成液狀,然後慢慢享用。
P8-11
後記
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參閱了不少當代著述與期刊,擷取了很多珍貴的精神食糧,為讀者打開了一片晴空,作者那充滿智慧的文字定會在與讀者的心靈碰撞中進發閃光。
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與本書有些作品的作者、編者取得聯繫。本著對書稿質量的追求,又不忍將美文割愛,故冒昧地將文章選錄書中。鑒於此,還請作者諸君諒解為盼,並請作者及時與編者聯繫,支取為您留備的稿酬。謝謝!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