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學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由湯仁榮編著,內容分為著名中國哲人和著名外國哲人兩部分,系統地介
紹了每一位哲學家的生平、著作等。《中學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語言簡潔,內容通俗,知識
全面,是中學生了解哲學家人生、思想的理想讀物。
圖書目錄
上篇 著名中國哲人
老子
孔子
鄧析子
孫子
曾子
子思
墨子
孟子
莊子
列子
下篇 蓍名外國哲人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羅素
培根
笛卡爾
休謨
盧梭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馬克思
詹姆斯
尼采
弗洛伊德
文摘
老子生平
老子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但遺憾的是,關於他的生卒、事跡等,記載很少。以下僅以司馬遷的《史記》、王夫之的《讀通鑑論》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現代一些學者的深入考證為基礎,對其生平略作概述。
晉人葛洪按史書醫典的記載描述:老子皮膚細嫩,黃里透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只是牙齒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額頭上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有十道貴人的紋路。用現代標準來衡量,當時的老子是一個標準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長約二十歲。他精於天文、熟於兵法、通於武功、悉於史典、悟於養生之道,讀書之多在春秋之世當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數次問道於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東周王朝為官,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公元前534年,周王朝發生政變,老子避禍於魯國巷黨,時年17歲的孔子巧遇老子,藉機向老子學習周禮。《禮記·曾子問》便記載了孔子追隨老子在巷黨辦理葬禮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後來,老子又被周朝召回復職。周成王執政時,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此時,好學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學問,再次不遠千里,親自到周都問禮於老子。回國後,他對弟子稱讚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內亂,王子朝兵敗後,“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歸居”。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過老子的推薦,將自己編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專程前去拜訪老子。讓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義學說遭到了老子的批評。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會老子。老子教導孔子說,你周遊列國推行的“六經”不過是先王陳舊的足跡,不足恃。只有道,才是永恆的。四處碰壁的孔子此時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問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出使秦國的短暫經歷給老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比之晉、齊、楚諸大國,社會安定、長期無戰爭,愛人治國、勸勵農耕;往來民眾,豪爽熱情,甚易相處。而且,秦地古風猶存,聖跡頗多。故久居東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漸衰弱頹敗後,便決定西出於秦。
老子西行途中經函谷關時,久慕其名的守關令尹喜問學於老子,並請老子傳書於他。老子遂將其所作的五千言傳於關令尹喜,這就是今天所說的《老子》(又稱《道德經》)這部書。尹喜敬仰老子的學識,便“去吏而從之”,成了老子學說的第一代傳人。
老子入秦後,“隱居以求其志”,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隱士生活,其足跡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今陝西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秦嶺山麓高崗上有老子“說經台”,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肅天水市的《秦州新志》也有老子過羲皇故里的記載。據史載及民間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溯渭水西行,經秦隴交界的散關,翻越隴山,進入“夷狄”地區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尋訪首陽山古隱士伯夷、叔齊墓,越關山,沿濫水,以至於臨洮,再到達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然後返回臨洮。
老子在臨洮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見老子在臨洮生活的時間較長。他在臨洮應朋友之請講經論道,教人鍊氣養生、採藥治病,給青少年傳授造“五木”、“走方”、“下碼”、“圍茅坑”等智力遊戲。他到馬家窯尋訪彩陶文化,到海甸峽游尋禹跡,去洮河觀賞流珠的奇特風情。臨洮成了老子的第二故里。
據《莊子》、《臨洮府志》、《狄道州志》和明代楊繼盛《自述年譜》的記載和互證,老子逝於臨洮東山風台。現在,臨洮東(又稱嶽麓山)老子逝地鳳台的崖壁上,“鳳台”兩個楷書大字古樸遒勁,遺蹟尚存。
至今,臨洮民間仍流傳著老子逝世前揮筆點太極,逝世時鳳台來鳳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鳳台“羽化飛升”等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世稱《李聃道德經》、《老子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等。《道德經》、《周易》和《論語》被公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道德經》的成書年代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年代推算,其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德經》一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外,《道德經》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P2-4
序言
在人類對知識的探求中,哲學與科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科學能夠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而哲學卻不能。
那么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哲學?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為一些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爭論不休:什麼是美?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存在的本質?什麼是人類的需求?什麼是理想的王國?身體和心靈又是什麼關係,……
對此,一位智者回答說:“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著一些人,他們天然地被這些問題所吸引,儘管他們心裡清楚,這些問題很可能沒有答案,或者超出了他們的智力範圍,但他們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如此重要,只要他們還存活在這世界上,他們的這種努力就將繼續下去!”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些人,在我們看來,即使不是真正的哲學家,亦是真正的哲學愛好者。他們慣於在哲學的王國里漫步,悠閒自得;他們喜歡與逝去的哲學大師進行心靈的交流,樂此不疲!
哲學有別於科學,但哲學又與科學一樣,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
北大孫熙國教授說:“生活、實踐是哲學的土壤,哲學是生活、實踐的最精緻的精神財富。”
可以說,哲學來源於對實踐的追問和思考,哲學是指導我們更好生活的藝術。哲學就是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學習哲學,其實就是學習生活的智慧!所以,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去理解哲學,去不斷激發學習哲學的興趣。
正因如此,我們特意編寫了《中學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一書。旨在幫助廣大中學生朋友,走進哲學大師的世界,了解哲學大師的人生,解讀哲學大師的思維。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著名中國哲人,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列子、苟子、韓非子、董仲舒、柳宗元、劉禹錫、朱熹等;二是著名外國哲人,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爾、盧梭、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書中系統地介紹了每一位哲人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本書語言簡潔、內容通俗、知識全面。
閱讀本書,是一次了解哲學大師、走進哲學大師的心靈之旅。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激發廣大中學生朋友對哲學的興趣,能夠幫助中學生朋友了解哲學,學習哲學,用哲學指導思維,輕鬆、快樂地生活!